2015年1月26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
救助制度应对“征婚救弟”式求助保持敏感
□龙敏飞

  “谁能救我弟弟,我愿意嫁给他,并且可以马上跟他坐火车回家结婚!”1月24日上午,微博网友@黄习超发布了一组“姐姐征婚救弟弟”的照片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详见本报今日AⅡ02版)

  “征婚救弟”,的确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之前,类似的事件,的确已经发生多起。对于弱者而言,有没有“吸睛效应”,是他们能不能获得救助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昆明这起“征婚救弟”事件,有人读出了悲情,也有人读出了炒作,更有人开始对征婚女的长相评头论足……“征婚救弟”固然有一定的吸睛效应,但已经不是第一次运用,而大众传播,正好有一个“喜新厌旧”的毛病。在这样的境况下,“征婚救弟”式求助,如果没有制度回应,的确很可能“始于喧嚣终于寂静”。

  对于“征婚救弟”式求助,公众可以不出声,也可以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见怪不怪”了;但社会救助制度不能装作看不见,因为他们绝不能丧失对类似事件的敏感,绝不能习以为常。毕竟,一旦救助制度也对类似事件失去了痛感,那就等于把这群弱势群体推向了悬崖,这是现实不能承受之重。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的医保制度一直在改进和完善,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也一直在加大,不少人已经享受到医保制度带来的利好。但是,在一些大病面前,尽管有相关的大病医保制度,但动辄几十万的巨额医疗费,对于收入微薄、求助渠道有限的家庭而言,仍然会面临无钱可医的尴尬。故此,大病医保制度,的确应该继续升级,从被动申请向主动救助迈进,如此才能在制度上对相关救助进行保障。

  自然,医保制度从来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资金总是有限的,总有保障的缺口与盲区。在这样的境况下,医保之外的其他救助制度应及时跟上。在此次求助事件上,便有网友留言称,“红会呢?出来走两步”。这样的调侃,其实也是在对红会救助的一种呼吁。自然,我们不可能奢求每次类似的求助,都能换来红会的救助。但最起码,我们希望医保制度与红会在内的社会救助,能够有足够的衔接,让每一名弱者都能得到救助。

  纵使大众对“征婚救弟”式求助有些“脱敏”,但希望救助制度本身,要对任何的求助讯号保持敏感。唯有如此,才能消解弱者的无奈与无力,也才能发挥制度的良善本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地方要闻
   第A03版:地方要闻
   第A04版:2015省“两会”直通车
   第A05版:地方快报
   第A06版:广 告
   第A07版:地方关注
   第A08版:地方关注
   第A09版:地方关注
   第A10版:新通力·兰州晨报羊年春联征集活动暨送春联送福字
   第A11版:地方说法
   第A12版:地方街区
   第A13版:市民之家
   第A14版:地方市州
   第A15版:地方特稿
   第A16版:观 点
   第AII01版:时 事
   第AII02版:国内社会
   第AII03版:国内焦点
   第AII04版:国际聚焦
   第AII05版:国际综合
   第AII06版:财富综合
   第AII07版:文娱音画
   第AII08版:文娱星闻
   第AII09版:体坛快报
   第AII10版:体坛看点
   第AII11版:人才资讯
   第AII12版:生活资讯
   第AII13版:生活资讯
   第AII14版:教育资讯
   第AII15版:生活资讯
   第AII16版:教育资讯
“治霾神策”中迷失的公共政策伦理
别让转学“撤销令”为特权捂盖子
救助制度应对“征婚救弟”式求助保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