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救我弟弟,我愿意嫁给他,并且可以马上跟他坐火车回家结婚!”1月24日上午,微博网友@黄习超发布了一组“姐姐征婚救弟弟”的照片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详见本报今日AⅡ02版)
“征婚救弟”,的确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之前,类似的事件,的确已经发生多起。对于弱者而言,有没有“吸睛效应”,是他们能不能获得救助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昆明这起“征婚救弟”事件,有人读出了悲情,也有人读出了炒作,更有人开始对征婚女的长相评头论足……“征婚救弟”固然有一定的吸睛效应,但已经不是第一次运用,而大众传播,正好有一个“喜新厌旧”的毛病。在这样的境况下,“征婚救弟”式求助,如果没有制度回应,的确很可能“始于喧嚣终于寂静”。
对于“征婚救弟”式求助,公众可以不出声,也可以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见怪不怪”了;但社会救助制度不能装作看不见,因为他们绝不能丧失对类似事件的敏感,绝不能习以为常。毕竟,一旦救助制度也对类似事件失去了痛感,那就等于把这群弱势群体推向了悬崖,这是现实不能承受之重。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的医保制度一直在改进和完善,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也一直在加大,不少人已经享受到医保制度带来的利好。但是,在一些大病面前,尽管有相关的大病医保制度,但动辄几十万的巨额医疗费,对于收入微薄、求助渠道有限的家庭而言,仍然会面临无钱可医的尴尬。故此,大病医保制度,的确应该继续升级,从被动申请向主动救助迈进,如此才能在制度上对相关救助进行保障。
自然,医保制度从来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资金总是有限的,总有保障的缺口与盲区。在这样的境况下,医保之外的其他救助制度应及时跟上。在此次求助事件上,便有网友留言称,“红会呢?出来走两步”。这样的调侃,其实也是在对红会救助的一种呼吁。自然,我们不可能奢求每次类似的求助,都能换来红会的救助。但最起码,我们希望医保制度与红会在内的社会救助,能够有足够的衔接,让每一名弱者都能得到救助。
纵使大众对“征婚救弟”式求助有些“脱敏”,但希望救助制度本身,要对任何的求助讯号保持敏感。唯有如此,才能消解弱者的无奈与无力,也才能发挥制度的良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