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工入工伤险关键在落实
□何勇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根据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固定职工要按用人单位方式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的用工特别是农民工,可以按建设项目参保,并可在各项社保中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意见同时确定,对未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证明、安全施工措施未落实的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详见本报1月6日AⅡ02版)

  建筑业属于劳动条件非常差、工伤风险非常高的行业,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近4500万人,其中3600万人是农民工。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将建筑工纳入工伤保险之中,并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的要件之一,显然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的合法权益。但这并不是新政策,而是旧政策,早有规定。在2006年12月,当时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建设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而且,各地政府也出台过相关规定。

  然而,现实中建筑工的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困难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绝大多数建筑业农民工仍然没有获得工伤保险。这意味着建筑工纳入工伤保险,关键不是出台政策,而是要落实政策。

  从表面上看,建筑工没有纳入工伤保险之中主要是施工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不愿意为建筑工购买工伤保险。从深层次角度说,还是建筑行业最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结果。我国建筑行业最典型的特点是层层转包,建筑工人基本上不隶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而归层层转包下来的没有企业资质的个体包工头。多数建筑业农民工在工伤发生之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建筑公司对建筑工人数量等信息也几乎一无所知,更别说让建筑公司给建筑工人购买工伤保险了。再者,不给建筑工购买工伤保险的违规成本低,没有明确用人单位拒绝履行工伤保险义务应得到的惩罚。意味着工伤拒赔和拒绝购买工伤保险行为处于零成本状态,反过来纵容了资本对建筑工的侵害。

  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工工伤保险待遇,首先,必须彻底打破建筑行业的层层转包潜规则,让建筑公司对建筑工人一包到底。其次,劳动保障部门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建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再者,严肃“工伤拒赔”查处和惩治机制。对于施工单位拒绝为建筑工人购买工伤保险的、不主动为建筑工人申报工伤的以及恶意拖欠工伤赔偿的,应像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一样“入刑”,提高违规成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地方要闻
   第A03版:地方要闻
   第A04版:地方时政
   第A05版:聚焦舌尖兰州·美味邮你
   第A06版:地方街区
   第A07版:地方街区
   第A08版:地方街区
   第A09版:地方法案
   第A10版:地方市州
   第A11版:地方关注
   第A12版:地方特稿
   第A13版:市民之家
   第A14版:观 点
   第A15版:汽车快报
   第A16版:广 告
   第AII01版:时 事
   第AII02版:国内社会
   第AII03版:国内聚焦
   第AII04版:时事综合
   第AII05版:国际综合
   第AII06版:财 富
   第AII07版:财富股市
   第AII08版:娱乐星闻
   第AII09版:娱乐星吧
   第AII10版:体坛看点
   第AII11版:体坛快报
   第AII12版:副刊情感
   第AII13版:生活资讯
   第AII14版:人才资讯
   第AII15版:综合资讯
   第AII16版:综合资讯
   第B01版:今晨信息
   第B02版:生活资讯
   第B03版:生活资讯
   第B04版:教育资讯
纳税人识别号不只是一个号码
“偷税”更名传递税收法治信号
建筑工入工伤险关键在落实
“穿万元羽绒服”官员 应有“清者自清”的心态
公车改革不能“遮窗”
是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