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未经任何部门授权审批,公然在市政府旁边又成立一个地下市政府;不仅如此,而且还假借中央九部委之名,私刻公章,下发红头文件,招聘公务员,多名不明真相大学生纷纷应聘。近日,这起由法盲自导自演的荒唐闹剧被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以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提起公诉。(详见本报今日AⅡ23版)
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怎么也“笑”不起来。当这样的“山寨政府”招摇过市,真正的人民政府去哪儿了?在做什么?是否真的“不作为”?依法查处“山寨政府”,必须的,是否也查一查当地的“权力生态”,我看也是必要的。
无独有偶。还有人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设在司法部原办公楼内,对外自称是司法部下设机构;全体职员身着与警服十分类似的服装,肩章、臂章、胸徽、警号、领花等一应俱全;除了自命为“局长”,还在单位设立“政委”、“党组书记”等职,任命书模仿国家机关红头文件格式……这个机构就是“中国天平调查员管理局”,“局长”名叫章宁泉。
“山寨权力”来自何方?没有李逵“特权”、“越权”,何来李鬼“山寨”、“效仿”。一些宪法与法律授权的权力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没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改变了公权力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属性,替换了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之功能。在个别地方,“权力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污染”很严重。或许正是不良的权力生态滋润了山寨权力。
权力“被山寨”,很大程度上缘于“权力山寨化”。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管辖的意味。不少合法的权力处于“不被管辖”范围之内,不少公共部门习惯于把自己手中权力的清白和合法性预设为是不证自明、不可置疑和无需追问的,习惯于监督豁免,习惯于“自我清白假设”,这就是“权力山寨化”。
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白了“山寨权力”消费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让权力归位,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对山寨权力的釜底抽薪。规范权力使用,“晒”权力清单,尤其是简政放权……一系列之举,旨在将权力藏污纳垢的“皮”、滋生腐败的“皮”剥下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晒晒更健康。届时,山寨权力将无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