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宣布建立我国常用低价药生产及供应保障机制,避免出现低价药“中标死”,廉价基本药物短缺,患者无药可用或只能选择高价药的困境。
(据4月16日《新京报》)
该文件的发布,预示着困扰患者已久的低价药荒将出现新的拐点,低价药的春天要来了。政府将为低价药保驾护航,以尽可能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低价药荒再次上演。近些年来,民众平均药费支出一路走高,其中既有药价上涨的因素,也有医疗成本提高的原因。新药、进口药、特效药等大行其道,低价药则逐步消失,患者买不到低价药,只能被动接受高价药。
比如媒体所报道过的,早产儿补钙用的维生素D价格仅为几毛钱,如今市面极难寻到,家长只好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鱼肝油胶囊;甲亢病人的常用药甲巯咪唑片闹起“药荒”;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西地兰“失踪”;医生用廉价常用药治病救人,居然要“找关系”外借……由于利润微薄,一些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而生产价格昂贵的替代药,不仅导致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更加重民众负担,加剧“看病难、看病贵”。
之前出现部分低价药荒的时候,往往是政府出面临时干预介入,给药厂下订单生产,缓解低价药荒的社会压力。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注定只能是短期效果,救一时而无法救一世,必须找到低价药荒的根源,拿出完善的解决方案。此次八部委联合发文,所实施的低价药生产供应保障机制,制定的各种政策,均符合现实情况,显然是听取了专家和民众的建议,重视低价药的社会民生影响。
至于网友所担心的取消最高零售限价,会出现低价药变成高价药的情况。这个确实值得顾虑,毕竟以往屡次出现药品降价变成涨价的恶习,很难讲药厂不会借机抬高低价药价格。不过,从文件来看,政府是试图用“日均费用”来替代价格限制,意味着低价药即便涨价,其幅度也很有限,不能超出“日均费用”标准,否则将不能列入常用低价药清单。可见,政府未来将采用清单管理低价药的模式,对清单上的低价药予以政策性支持,给予药厂合理利润空间,又不会过度增加患者用药成本,从而一举多得。
当然,低价药的春天能否真正到来,患者能否不再受到低价药荒的困扰,民众能否享受到药费降低的好处,还要看低价药生产供应保障机制的落实执行情况。既然政府已经发布了相关文件,就全力推进尽快落实到位,让这一民生政策早日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