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行为异常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有报道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30%。而儿童情绪异常是有信号规律可循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一些情绪行为异常的症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带孩子到医院的心理科做进一步的检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这种心理症状扼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本期就针对一些常见的信号表现,为大家详细介绍。
信号1:情绪异常的“小想法”
孩子的世界是无忧无虑的,当他们出现“坏脾气”或“奇怪的举动”时,家长们更喜欢将此理解为调皮。其实不然,当孩子出现不合群、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冒出古怪想法或者身体上出现反复胃痛、神经痛等情况时,家长需要考虑,问题的源头或许是因为孩子出现了情绪异常。
儿童情绪异常的重要信号就是“小想法”,例如:思想变化上表现得总是不高兴,特别爱哭或者特别烦燥,非常的易怒,甚至有的孩子是暴怒,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可能以前很有兴趣的事,现在总是无精打采的,幼儿表现得是频繁地哭闹或者明显的恐惧,总爱黏着大人,以前能独立睡的,现在又要求家长陪着睡。
信号2:生活中的“小变化”
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留心孩子情绪上出现的“小变化”,比如性格上的变化。例如: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什么事都不操心,现在变得心事重重、敏感多疑了;以前孩子性格温和,现在则动不动发脾气;以前对人宽容、友爱,现在却变得爱计较了,嫉妒别人,甚至出现报复心理等。
此外生活中他们还会无故出现某类疾病,例如:突然喜欢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样。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无客观依据的反复胃痛、胃溃疡、哮喘、神经痛、呕吐、痉挛。
信号3:学习中的“小动作”
在学习上,情绪异常的孩子会在上课时发呆,总是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听进老师的讲课。而且出现学习困难、多动,厌学、逃学、不守纪律等行为。此外,在平时的交流中,以前一向活泼的孩子,现在连朋友、同学的电话都不接,变得不合群甚至不愿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或者总觉得别的孩子排挤他,喜欢一个人。有些孩子会出现习惯性撒谎和欺骗。有些孩子变得有攻击性,每当和别的孩子在一起时,总喜欢去咬、去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
很多孩子在情绪异常的早期多少都会有上述一些表现,但是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却并没有留意,或者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让孩子的情绪异常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因此,家长应该了解一些情绪异常的常见信号,在孩子出现此类情况后,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本报记者 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