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南方某市官员调整,多名担任正职的处级干部被撤职,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是“裸官”。据悉,官方给他们两种选择,要么退休,要么把家人迁回国内。
(详见本报今日AⅡ08版)
与裸体工资、裸退之“裸”不同,“裸官”称谓贬多于褒。身为官员,把妻儿皆送国外定居生活,站在公众角度上来看,把公权力交给这些“洋人家属”,还真的难以放心!
国内“裸官”到底有多少?据媒体报道,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党校教授林喆透露,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中国共出现118万名“裸官”。这一说法虽未得到官方认可,但近年来某些地方“裸官”增多,越来越多腐败分子惮于强大的反腐压力,通过子女或配偶移民加快向境外转移资产,却是不争的事实。构筑更加严密的制度防线,促使“裸官”现形,从源头上防范贪官外逃,成为迫在眉睫、必须求解的反腐课题,成为防控权力运行风险、捍卫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命题。
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少人纷纷外出“打洋工”乃至移民海外充当地球村村民,这对其他公民来说是一种迁徙自由,但对手握权力公器的官员而言,却必须接受社会及制度的监督,通过廉政风险评估。不能让某些官员继续“裸”下去了,必须为他们穿上制度的“外衣”。很多“裸官”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裸”,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监督外衣、制度防范外衣全然沦为皇帝的新装,监督失灵、防范失效、制度失语,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蔓延,致使权力腐败猖狂“裸行”。
做人不易,做官更不易,且行且珍惜。强化党员干部个人事项申报审核机制,把好制度关口,把每一个“裸官”置于阳光下,使其全方位接受监督考量;强化对那些担任部门及地方正职的“裸官”的管理约束,勒令其或放弃官帽或把家人迁回国内——这种看似严厉的制度措施,才是对民众利益的最大保护、对公共权力廉政风险的最有力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