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
(据4月14日《京华时报》)
实践是检验得失与否的唯一标准。几年过去了,武汉公共自行车驶入“死胡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据悉,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走的是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之路,且类似于政府“花钱买服务”,又像是“外包服务”。按理说,这种模式具备先进性,公共自行车“与市场接轨”,应该能够“越走路越宽”,可为何事与愿违呢?
公共自行车,徒市场不足以“自行”。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是基于绿色出行、方便出行和休闲健身等目的,公益性是其主要属性。而资本的驱利性永远是首要的,资本的公益性只是衍生的,别指望企业会自觉自愿地热衷公益,也没有天然的公益义务与责任。市场化运营,资本就会在驱利轨道上“飙车”,不会在公益道路上“自行”,这也是市场的规则之一。尤其是,当一两家企业垄断了公共自行车市场之后,就会变本加厉地掘取“垄断利润”。
公共自行车有成功的模式,恰恰不是简单地“走市场化之路”,运用的是先进理念与技术,比如杭州。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运行,由租用、查询、管理、结算、网络与监控六大功能模块,和14个子系统及3个附属系统组成,充分运用射频识别、信息通讯,自动控制等技术融于一体的物联网技术,不仅完成了服务点上公共自行车的自助租用操作,而且实现了后台系统的有效管理,达到了“无人值守、自助服务、通租通还、方便智能”的设计理念。
杭州的成功关键在于“不唯市场”,武汉的尴尬主要在于“唯市场”。在“市场决定性作用”呼之欲来之际,我们对市场的生机活力充满期待与希望,正在采取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以充分激活市场的内生动力。这些无疑是有效之策与必经之路。可是,要防止凡事市场化的“唯市场”倾向,尤其是涉及社会公益的,市场运作未必是最佳选择。尊重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资本,尊重资本属性。“唯市场”很可能导致“伪市场”,非旦没有给市场松绑,相反,会给市场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