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牙刷缸、一条军用皮带、一本证书和三枚徽章,印证着援朝战士韩学林的身份和那段难忘的经历。抚摸着这几件宝贝,七十多岁的韩老打开尘封许久的记忆。时至今日,老人仍为那段经历感到自豪。
瞒着父母参军
韩学林出生在肃州区东洞乡四号村二组。1951年4月,韩学林16岁,政府号召征兵,韩学林想报名,但父母不同意。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韩学林乘着父母睡熟的机会,跑到几十里外的乡政府第一个报了名。
第二天,乡政府组织秧歌队敲锣打鼓欢送韩学林。一月后,新兵被送到张掖整训。那年农历十月,部队用汽车将他带到兰州,在狗娃山住了约一周后坐火车出发。
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后,韩学林到了辽宁,住在了当地农民家里。又过了几天,部队集结开始练习进攻、防御战术。
韩学林和战友得知他们要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消息,是在1952年春节前。去朝鲜!和美国人打仗!兴奋、激动、还有丝丝忧虑和胆怯,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韩老回忆,大约经过一周时间的急行军,部队赶到了上甘岭脚下的三八线阵地。“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一,炮弹的声音密密匝匝,我们在一个叫做老土山的地方扎营,很快就投入了战斗。”
从炮兵到警卫员
投入战斗后,韩学林和战友们一边作战一边学习战斗技术,不断认识新名词和新武器。他是炮兵,因个头小,塞装炮弹有难度,被安排做二炮手,他的主要任务是看瞄准仪。
“干这活虽然不费劲,但看错瞄准仪是要丢脑袋的。”韩老调侃。
一年后,韩学林成为一名侦察兵,主要任务是用一种比望远镜先进的仪器侦察敌人的火力点和指挥所。再后来,韩学林当了团长的警卫员,直到朝鲜战争胜利。
凯旋回国后,韩学林所在的部队先后在宁夏、辽宁等地换防。1953年初,部队选拔一批战士到重庆上军校,韩学林也在其中。
军校结业,韩学林要被分配到黑龙江工作。不料,父母来信催他回家。他拗不过父母的意愿,就打了报告回家乡了。韩老说,回家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公社武装部部长。
历史的印迹
这些年,老人已很少向别人讲述那段历史了,然而,那段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老人永远铭记在脑海中,总是那么亲近。
韩学林的独生子韩红海知道父亲的心思,保管着父亲从朝鲜归来时带来的几件宝贝:牙刷缸、军用皮带、三枚徽章,还有军校结业证。
“1953年在朝鲜立三等功一次,可惜军功章丢了”,韩学林说。时至今日,老人始终认为:“我为那段援朝经历而自豪。”
文/图 本报记者 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