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7岁那年,我踏上援朝战场
  张絮英(左二)与战友在朝鲜战地阅读战报。

  ■ 新闻人物

  张絮英,现年74岁,1953年随同所在部队——第四野战军54军135师405团野战医院进入朝鲜。1955年离开朝鲜回国后进入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工作至退休。

  

  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60年了,战争可以过去,过不去的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忆。漫漫硝烟,烈烈忠魂,当年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以青春的热血和浓烈的爱国热情书写下最悲壮的民族史诗……如今,对亲历者来说,无论是在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还是在后方进行救死扶伤的,战争留给他们的都将是终生难以忘却的回忆……

  

  20分钟的生死冲关

  从亚热带的广东佛山一路坐着军列闷罐车到达辽宁本溪时,16岁的张絮英第一次尝到了零下30度的寒冷是个什么滋味,那时正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时间是1952年的12月。

  当时张絮英所在的部队是第四野战军54军135师405团野战医院。在本溪待命没多久,到了1953年1月份左右,张絮英所在的部队从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

  从丹东到朝鲜去也像从佛山到本溪一样,张絮英和战友依旧坐的是闷罐车。

  “没有像电影镜头中的那个场面——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还是坐着军列闷罐车,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从丹东出发,在20分钟内顺利抵达了新义州,随后,部队急行军赶到营地——龙潭里的野战医院。”

  硝烟弥漫的战场

  直到今天,张絮英还清楚地记得龙潭里,那里风景很美,春天满山都是金达莱。

  “龙潭里的地形很特别,是专门找的用于安营扎寨的,两边都是山,山沟中还有一条小河,以山为掩体,坑道就挖在两边的山体下,坑道内是一个个的洞,这些洞就是病房。”

  张絮英在佛山接受的三个月的急救、包扎在龙潭里第一次用到了一个“美国大鼻子”身上。

  “那天晚上正好我值班,大概天蒙蒙亮的时候,爬来了一个美国兵。”张絮英说她急忙汇报了值班医生,医生告诉她先处理一下,于是,张絮英费了很大的劲先将美国大兵的大头靴从他的腿上拔下来,伴随着一阵恶臭,张絮英看到那个美国兵的整条腿都腐烂了,骨头都露出来,在进行清洗和医生的简单处理后,那个美国兵被送到了俘虏营。

  急救美国兵的经历,让张絮英从此以后“什么样的病也不害怕了”,之后,不害怕任何病的她,却变得特别爱流泪,尤其是在1953年7月进行的停战前的最后一场战役中。

  “抗美援朝战争共经历了两年零九个月,金城反击战是这次战争的最后一战,最终迫使美帝国主义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在战斗中,美军以其空军的优势造成我志愿军很大伤亡。”

  战斗开始,大量的伤员就源源不断地从前线抢救回来,重伤员则由担架队送到卫生营或野战医院。那时的卫生营或野战医院其实就设在坑道里,条件十分简陋。前方的伤员无论是友军或是敌方的伤员都可以送到这里得到及时的救治。

  “特别难忘的是我们的战友张保山,他是我们的护士长。1953年7月14日夜晚,在敌机轰炸时,坑道内的13名重伤员和坑道口的张保山都光荣牺牲了。要知道,就在张保山牺牲13天后的1953年7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上将克拉克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了,就差这么13天啊 …….”

  青山之冢

  1955年离开朝鲜的时候,张絮英和她的战友一起去祭奠了张保山、张德余等。

  2007年当她再一次去的时候,这些战友的坟冢几乎已经被山上的荒草埋没了,风吹雨打之后,坟冢前的木牌已经残破,木牌上的名字已经辨识不清了,“最后我们就朝着坟冢大概的方向烧了些纸……”一句话未毕,张絮英已泣不成声。

  文/本报记者 雷媛  图/本报记者 房毅翻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广告专版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关注今冬供暖
   第A05版:专 版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寒潮突袭陇原
   第A08版:寒潮突袭陇原
   第A09版:寒潮突袭陇原
   第A10版:时政快递
   第A11版:专 版
   第A12版:事 件
   第A13版:广告专版
   第A14版:第一现场
   第A15版:时政快递
   第A16版:政事引擎
   第A17版:警 事
   第A18版:法 案
   第A19版:省内扫描
   第A20版:特别报道
   第A21版:新闻中心
   第A22版:新闻中心
   第A23版:社会记录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A25版: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
   第A26版:专 版
   第A27版: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钩沉
   第A28版: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揭秘
   第A29版: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影像
   第A30版:纪念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讲述
   第A32版:天下时讯
   第B01版:文体世界
   第B02版:娱评天下
   第B03版:娱乐星闻
   第B04版:体坛快报
   第B05版:股市风云
   第B06版:晨 曲
   第B07版:情感·讲述
   第B08版:楼市传真
   第C01版:今晨信息
   第C02版:生活资讯
   第C03版:生活资讯
   第C04版:人才资讯
   第C05版:体育彩票
   第C06版:生活资讯
   第C07版:市民之家
   第C08版:市民之家
   第D01版:家有喜事
   第D02版:诞生喜报
   第D03版:庆生喜报
   第D04版:纪念寿辰喜报
17岁那年,我踏上援朝战场
时至今日,我为那段经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