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洗漱水温要讲究
老年人冬季每日晨起和午睡后用冷水洗脸,可使面部和鼻腔内的血管收缩。等冷水的刺激消失后,这些血管又会迅速产生反射性的充血扩张,这一张一弛,是一种良好的“血管体操”,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提高对寒冷的适应性,预防伤风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同时,可使老年人头脑清醒、精神充沛。
老人刷牙宜用温水。牙齿进行新陈代谢的最佳温度为35℃~36.5℃。温水是一种良性保护剂,对口腔、牙齿、咽喉都有保护作用。老人早起刷牙后喝一杯温开水,可暖身清洗胃肠,还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等,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作用。
俗话说“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洗脚用热水(60℃~70℃)能刺激脚部丰富的末梢神经反射于大脑皮层,从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促进睡眠。洗脚的同时可配以按摩:按摩大脚趾可疏肝健脾;按摩第四趾可医治肋痛;按摩足心的涌泉穴则能益肾补虚,壮腰强身,增强记忆。
老人冬季皮肤常瘙痒,往往由于频繁沐浴、水温过高所致,所以水温最好控制在50℃以下,以免太烫的水冲掉皮肤表层的油脂。老人并不需要天天洗澡,浴后可涂少量护肤霜。
营养丰富助御寒
营养专家认为,在低温条件下,膳食营养特点应该是:增加产热营养素,保证充足的热能。产热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其他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耐寒和抗病能力。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所以应多选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紫菜、柿子、香菇、黑木耳);富含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奶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奶粉、杏仁)。老人膳食中胆固醇以300余毫克为宜,即每日可吃一个鸡蛋,但蛋清是优良蛋白质,可以另外再吃一些。老人在冬季应吃熟食热食,避免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