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天,33名矿工全部生还——智利人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生命奇迹。中国是一个矿难多发的国家,“智利奇迹”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和启示?记者在第一时间与安监部门官员、相关专家面对面,感受他们的体会。
记者:智利的井下紧急避难所给我们在防范方面提供了哪些借鉴?
黄毅(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井下紧急避难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险情发生之后工人进入避难所,这里除为被困矿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气流通等条件外,还可以提供温度调节、排泄物处置等多方面保障,是矿工生存的重要保证,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智利救援的方案制订科学和井下设施齐备值得肯定,为我国矿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我国目前正在强制推行避险系统和避险设备的安装与建立,根据国务院23号文件,煤矿、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逾期未安装的,将面临相应惩处。
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国一些矿难伤亡人数众多,缺乏完善的紧急避险系统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在计划强制推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但落实存在困难,特别是井下避险硐室投入巨大,而且除了一次性投入外还要有日常维护,这对小矿来说更是压力不小。
王权(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局长):智利3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得益于科学高效的救援方案和先进的救援装备。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分散的救援资源、建立一支统一编制的全国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先进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水平,对于一国突发事件救援的重要性。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