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著名导演毛卫宁执导,佟丽娅领衔主演,陈昊、丁嘉丽等主演的革命历史题材轻喜谍战剧《霞光》(原名《高大霞的火红年代》)正在CCTV-8热播,这部剧以1945年到1949年间解放战争时期“特殊解放区”的大连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高大霞和留苏归来的傅家庄等人,为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坚定不移地投身到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的故事。
乍看之下,《霞光》和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并无二致,但其幽默诙谐的轻喜剧叙事方式,以及以小人物见证大历史、从寻常生活的点滴日常着墨展现“特殊解放区”的市井百态,真实再现大连这座英雄城市在近现代革命历史上的光辉过往,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有观众表示这部谍战剧人物非常接地气,处处欢乐,步步惊心,泪点笑点齐全;但也有观众称怎么这样拍谍战剧呢,太不缜密了……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霞光》的主演和编剧,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佟丽娅:
演绎好革命年代人物就要走进他们中去
告别以往或知性温婉、或明艳大气的荧幕形象,佟丽娅在《霞光》中塑造了一个风风火火、虎气十足的东北“傻”嫚儿。这个角色复杂多变,时而逗趣搞笑,时而一脸严肃认真干练,时而旗袍卷发风情万种……在佟丽娅的演绎下,高大霞如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邻家女孩,带着勃勃生气,笑意盈盈地走进了观众心里。
记者:高大霞身上充满喜感,和你以往饰演的优雅、温婉、端庄的角色不同,为什么要接这样的角色?
佟丽娅:我不希望被优雅、温婉等标签所禁锢,一直希望自己的下一个角色跟之前的有所不同,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生,这次的高大霞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突破。
记者:如何演绎好革命年代的人物角色?
佟丽娅:必须了解那段历史,尤其是这些历史人物,要真正地走进他们中去,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他们在那段历史当中的心境,然后真诚地将他们的情绪诠释出来。
记者:作为高大霞这个人物的演绎者,对角色有什么特别的解读?
佟丽娅:剧中的高大霞非常立体,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前抗日放火团成员,她有“老革命”人该有的机警,面对敌人有自己的判断,但在生活中却又时常显出莽撞冲动的一面,甚至偶尔迷糊,是一个读书不多但有自己小智慧的人。她没有大女主的传奇与神勇,也没有固化形象中革命英雄的样子,而是充满着喜感、“彪”气、粗线条以及寻常人物的小缺点,正是这些细碎真实的“不完美”,拼凑出了高大霞的生动与鲜活。
记者:这部剧中,爱情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动篇章,31岁的高大霞“恨嫁”成了其别样的性格侧面,也为剧作的轻喜风格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你眼中,高大霞和傅家庄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佟丽娅:高大霞做事胆大热血,有时会考虑得不够周到,傅家庄则全面细致,两人刚好互补。其实他们俩是双向的陪伴者,在当时那个比较动荡的年代,能遇到一个和自己信念一致、思想一致,还能时刻与自己相互扶持的人很不易,所以他们在遇见对方后就变成了这条未知路上坚定的陪伴者,从敌对、互不信任走到了彼此依赖、相互爱慕。
记者:在观众眼中,你柔美知性,似乎与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高大霞并无相似之处。
佟丽娅:哈哈,其实,高大霞的直率和爽朗与我不谋而合,她胆大心细,不拘小节,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和我本人还挺像的,我生活中也是胆大、不拘小节。
记者:和毛卫宁导演是第二次合作了,对于高大霞这个人物,导演对你有什么要求?
佟丽娅:在开拍前,导演就角色和我进行了多次讨论,他要求我丢掉一切“偶像包袱”,以外放的、富有张力的行事坐卧去诠释东北姑娘高大霞一根筋干革命的轴、愣、直、虎,这些都是需要靠表演来塑造的。所以,我从学习大连方言开始,“哈酒(喝酒)”“个样人(讨厌)”“血手(好吃)”“散了吧(算了吧)”……一点点寻找摸索,重塑人物。
编剧郝岩:
以“轻喜剧”方式真实讲述“特殊解放区”的故事
《霞光》根据作家郝岩同名小说改编,同时他也担任这部剧的编剧。作为作家和编剧,郝岩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和剧作,其代表作《冷箭》《爱情20年》《暗红1936》《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受到业内首肯和广泛关注。
记者:撰写《霞光》这部剧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取以大连1945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
郝岩:以1945年到1949年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唯一的“特殊解放区”的大连为背景是因为当时的大连由苏联军队实际管控,是一个既不属于解放区,也不属于苏占区、日占区、国统区的“特殊解放区”。同时,大连也处于国共两党都想要获得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在全国大城市里只有大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在以往的电视剧中也未有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幕,所以我想把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记者:以幽默诙谐的轻喜剧叙事方式展现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剧,如何把握度?有观众称不够缜密。
郝岩:我是大连人,也生活在故事发生的城市——大连,在创作伊始我就定下了创作方向,虽然是这一部有着幽默、喜感气质的作品,但一定要重视历史的正面书写,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剧中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我参考了翔实的地方资料,做到有据可查。对于这一时期发生在大连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我党铲除国民党特务在“搬家运动”中搞破坏的行动,柳青受中央指派到大连担任主编负责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的印刷,1949年建国典礼的礼炮和烟花从旅顺港入港并转运到北京等重大历史史实,都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真实记录了这座城市的英雄过往。
记者:这部剧是在什么地方拍的?置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郝岩: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环境,突出大连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气息,导演毛卫宁带领团队不吝巨资在横店搭建了一个占地超12000平方米的拍摄场景。剧中,大连的特色食品海麻线包子、油煎焖子、海鲜,传统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标志性地理空间如老青泥洼桥、秋林公司、南山小洋楼、西岗子、苏联楼等,以及带有胶辽官话腔调的“血受”“刺锅子”“挽霞子”“咪咪嘎”等俚语方言,还有街头打扮入时的红男绿女等彼时滨城人的生活场景,都被导演团队逐一进行声画复刻和质感再现。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