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小学生假期实践沦为‘盖章作业’”是近日兰州晨报就省“两会”开幕在即,征集到的民间一号提案。见报后引发民众热议,可见这一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实践渠道少、内容单一乏味等客观因素是假期实践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出在学校、社会机构、学生及家长,对待这份假期作业的态度上。
中小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是当前推行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各界是否真正清楚这项工作对中小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呢?从报道看出的是,各方对此事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强调这项工作仅靠校方无法完成;而科普基地、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性机构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进行假期实践的场所,对于承揽学生实践场所一事,不乏存在“打酱油”的心理,认为可有可无;再者一些学生家长,漠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那假期实践沦为“盖章作业”就在所难免;还有学生们,是否真正认识到假期实践这份作业对自己的意义,有不少学生质疑,走上街头擦栏杆、在楼院扫地,也能称之为社会实践?这能锻炼自己什么能力?如今教育部门正在弥补人才培养中凸显出的缺陷,而从小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正是在于此,但如果各方人士没有一个正确态度去对待,这份作业的效力何时才能显现出来呢。
反观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学期内还是假期,都会有指定时间段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搞调查还是做义工,甚至是去餐馆打工,都会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或是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或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抑或是赚钱旅游开阔眼界,这对于切实提高自身能力都不失为很好的方法。与之相比,我们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都应该再多花些心思,出台相关措施来保障这一工作有效落实,比如将它纳入学分考核、明确经费、明确政府部门的责任等,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校、家长要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愿意参与,而不是为了最后一个公章而去做。学生社会实践是个系统工程,要将它行之有效地开展,需要强化学生自身的认识,需要管理机构的重视,同时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