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书评
  《大唐孔雀   ——薛涛和文青的中唐》   寇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孔雀的沉默

  韦皋时期,众多文人的诗歌意象中,都将薛涛与韦幕豢养的孔雀相提并论,一句话,在西川节度使幕府这个男性精英的集结地,男人们想要薛涛扮演的就是孔雀一样的角色:开开屏、卖卖萌。但薛涛在默然的坚守中,悄然反转了这一角色,实现了从幕府交际花到幕僚的转型。

  一直相信一件事:作品是一个作家最靠得住的自传。即使这作家并非三毛那样,以自己人生为作品的主要题材,但在落笔那一刻,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情绪和爱恨,依然会在字里行间准确地流露出来。因此,写作家传记,绝对离不开解析传主的作品。寇研的唐代女诗人薛涛传记《大唐孔雀》正是这样一部多方梳理考证相关史料和解析薛涛不同阶段诗作的人物传记,然而读毕掩卷,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薛涛的沉默。

  一个文人的一生是被诗文贯穿的,对于薛涛而言,自从十六岁那年作为诗名远扬的天才少女被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开始,作诗更是她一生赖以生存的职业。然而,在薛涛人生中一些重要时刻,一些应该作诗的时刻,她却奇怪地保持了沉默,没有写下哪怕一行诗句。

  早年薛涛因为得罪了韦皋被贬松州边防军营,写下哀婉卑微的《十离诗》才得以回到幕府后不久,恰逢韦皋大军在雅州大破吐蕃,被封南康郡王,属僚们争相献诗,薛涛却没有相应的诗歌流传下来,这沉默中有的还多半是少女惊魂未定中的哀怨。薛涛后来在爱情中的沉默,则一反古代女性常见的“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式的情感依赖,表现出更接近现代女性的独立自尊。

  在与元稹十多年的感情纠葛中,除了感情炽烈时写下的深情诗句,薛涛更多的是沉默,元稹另娶官门闺秀裴氏后,寇研发现:“从此,薛涛的诗作中不再有《秋泉》、《牡丹》、《江边》这类直白地诉说相思的诗歌,也不再有《柳絮》这样直陈委屈的诗作。”白居易赠诗劝她对元稹死心,她全无回应,依然沉默。直到元稹去世,早年寄元稹诗中有“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这般以夫妇自况的缠绵诗句的薛涛,却没有悼念元稹的片言只语留下。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借来解读薛涛此时的沉默:“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薛涛的另一次沉默,则更加耐人寻味。那是被豢养在西川节度使幕府长达32年的一只孔雀死去,孔雀之死成为蜀地诗坛的一件盛事,一票诗人纷纷写诗悼念,作为和西川节度使幕府深有渊源、自身更曾被众多文人与这只孔雀相提并论的薛涛,在自己的诗歌里,对孔雀的死却只字未提。

  除了写诗,她一生的另一项成就是创制了“薛涛笺”,亦曾写下“总向红笺写自随”、“泪湿红笺怨别离”这些诗句,然而这次,红笺上一片空白,全无片言只语。空白的薛涛笺上,是千年前一位唐朝女文青的心事,千年后的这本《大唐孔雀》,是另一位女文青寇研从浩繁史料中东鳞西爪的文字和无字处读出的锦绣文章为丹青,工笔描绘出的一幅大唐女诗人薛涛的人生画卷。 (书评人 阿眉)

  一本书给我的改变

  《毒型人格》

  [阿]贝纳铎·史达马提亚斯 著,范湲 译 九州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放下这本《毒型人格》,我做了如下几件事情:首先,我打电话给千里之外的父亲,倾听他看《武媚娘传奇》的各种感受;我给我正在写的专栏的责任编辑写了一张新年贺卡,告诉她我感激她的信任,我会很认真地写下去;我给曾经被我拒绝的朋友打电话,表达我的歉意,且很乐意与他们继续合作;我反思我对孩子的态度,决意珍惜他对我说的每一个“不”;我安静地用了一天的时间,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什么是我真正所想的,什么是我现在真正要去做的……

  我无意要说这本《毒型人格》有多好,却可以好好谈谈这本书对我的改变。我知道,我只代表我自己——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男人,一个仍然把梦想放在心里的人。又或者说,在我的潜意识当中,在我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各种细碎中,那种改变自我的渴望潜伏已久,遇见《毒型人格》这样一本书,是偶然中的必然。再或者说,我的改变和这本书没有直接的关系,用这本书的作者贝纳铎·史达马提亚斯的话来说:是你改变了你自己,能真正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什么叫“毒型人格”?刚刚翻开书本的时候我心里边有些抵触,以为那不过是引人耳目的噱头而已。随着阅读的进行,我渐渐发现:专有的一种“毒型人格”似乎并不存在,而各种人格中的“毒性”存在却又是“货真价实”的,而更为吊诡的,似乎并不曾在单一层面的“施毒”者,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是施毒者,又是受害者。那么,什么是人格中的“毒性”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捆绑心灵,麻痹心灵,甚至是扭曲心灵的来自于自己以及身边人格中的特定因素,如控制的欲望,背负的愧疚,无穷无尽的抱怨……

  明确并坚持自己的梦想;专注于自己的行动,从自身去寻找生活的信心与幸福。此二者,是这本《毒型人格》所遵循的“解毒秘笈”的基本成分。我为此深深触动。我们曾经都是有梦想,而又专注于自己的行动的人,所以能心无所念,沉浸并享受着生命的活跃与欢愉。而什么时候梦想不在了,或者是梦想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我们这才变得敏感,事事计较,在“草木皆兵”之后“四处受伤”,似乎满世界都对不起我们。与其说,我们是做了别人情绪的奴隶,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用情绪捆住了自己。(书评人 吴丙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地方要闻
   第A03版:新通力·兰州晨报羊年春联征集活动暨送春联送福字
   第A04版:地方街区
   第A05版:专 版
   第A06版:娱乐星闻
   第A07版:体坛快报
   第A08版:专 版
   第A09版:国内时政
   第A10版:生活资讯
   第A11版:国内焦点
   第A12版:国际综合
   第B01版:文化周刊
   第B02版:书 界
   第B03版:兰州故事
   第B04版:西部地理
   第B06版:作文金牧场
   第B07版:作文红蜻蜓
   第B08版:大敦煌
书衣百影
一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