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她的作品行文质朴、感情浓烈,在微信圈中被反复传递,迅速被人熟知与谈论。过人的文字天赋加身体残疾,更使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成了热门话题。
目前,余秀华已创作了2000多首诗,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和生活感悟,以及对外面的世界与自由自在的向往。
【孤独】 “诗歌是我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
3年前,2011年9月30日,时任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李书新在荆门论坛上实名发帖,帖子名字就叫《记者走基层:走近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
“余秀华的家靠近村公路,有一条碎石路连着她家。”李书新的眼里似乎满是诗意:“深秋了,余秀华家里的稻场干干净净,庭院干干净净,她简陋的房间干干净净。”
不过文章也明显在强调一种孤独感:“我们围坐在一起,帮助余秀华剥棉花。其双亲年近七旬,这些天还在帮别人家打场。余秀华干不了其他农活,就和奶奶剥棉花;其奶奶年逾九旬,精力不济。祖孙二人亦少话语。”据日后媒体的访谈和报道,38岁的余秀华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二辍学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结婚生子。但她说这是一段让她悔恨交加的婚姻,二人关系并不好,丈夫则常年在外打工。目前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她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照顾。现在余秀华与父母生活在农村,养了一些兔子,做点家务,生活单调而寂寞。在聊天中,余秀华不止一次跟来人提到自己的孤独:“在家跟父母没什么交流,儿子有什么话也不太跟我交流。”
2012年她跑到温州,想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写诗成为她生命的主要内容。她说,这么多年,除了诗歌,几乎厌倦所有的事情。余秀华说,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充当了一根拐杖。
【亲近】 终于被人发现了才华,她却感到了疲惫
2014年,在余秀华独自写下了2000多首诗后,《诗刊》编辑刘年发现了余秀华的诗。2014年是她诗兴爆发的一年,一共写了400多首诗。《诗刊》重点推出她的诗,她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朗诵自己的诗歌。12月,余秀华受邀参加“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秦兴威、小西、红莲、老井诗歌朗诵会”。余秀华与其他几位农民、快递员、矿工、理发师诗人一起,进入了媒体的视野。她认为,“人生到此,仿佛所有的不幸、磨难,都得到了回报。我觉得超过了我应该得到的。”此前,周边村民都知道有一个写诗的余秀华,但很少去读,有的说读不懂。
《诗刊》介绍余秀华后,又将她的诗和随笔在《诗刊》博客及微信发布,激起了更大范围的一轮阅读和转发。而真正的病毒式爆发在本月15日。余秀华这个名字突然在微信上处于刷屏状态,尤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最。
16日、17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堆满了余家的小院,余秀华一遍又一遍地微笑着回答着相同的问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便是面对面,余秀华也不愿给出自己的电话号码。去年夏天,第一次在QQ上聊天后,刘年眼里的余秀华是这样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然后,可以放心大胆聊她的脑瘫,聊她的丈夫和孩子,聊她的爱情观,聊她的被打。”
可是,如今,许多人感受到了余秀华内心的墙。 综合《成都商报》、新华网
■余秀华诗歌代表作节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对话诗人余秀华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
近日,数十家媒体来到余秀华家中,她一一笑脸相迎。她喜欢讲述诗的一切,对各类身份标签又强调着反感。多家出版商打来电话,要给她的诗出书,她答应了两家。未来,她盘算着再多走些地方,再多读些书,碰到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就一一记下。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走红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她觉得,任何身份的标签都不能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
记者:有人对你的关注,是因为你的遭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余秀华:这样会把诗歌给推到后面,把身体(残疾)推到前台,把苦难放在诗歌前面是不对的,本末倒置了。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贴标签,“脑瘫诗人”、“农民诗人”等,任何标签都有局限性,而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写的诗也是不一样的。我不回避“脑瘫”的事实,但希望人们更多去关注我的诗。
记者: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你觉得这首诗是最好的吗?诗中的“你”有原型吗?
余秀华: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并不好,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火起来。诗里的“你”没有原型,也真的没有对象。他可以是所有人,也可以是某一个人。我以前喜欢在QQ群里、论坛里逛,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有时候开玩笑就这么写。
记者:你有喜欢的诗人吗?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吗?
余秀华:我非常喜欢雷平阳(云南诗人),他笑起来很好看,看着很温暖,并不一定帅就是好的。有一次看过一个他的视频,视频里他在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看着看着就笑了。不过,我们没有见过,只在网上聊过几句。我也不想跟他见面,见面了就不是偶像了。
我没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能够模仿的诗不一定是好诗,好诗是独一无二的,不能模仿。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很多好诗没读过。
记者:你的诗歌里面出现过“红嘴唇”“高跟鞋”这样的意象,你曾希望有这样的打扮吗?
余秀华:高跟鞋、红嘴唇会使女人很有范,我喜欢别人化妆,但是我从来不化妆,能吃得饱穿得好就行。别人说,你怎么老是不修边幅,我说以前年轻时候没想过,现在人老珠黄了更不会想。有一次,记者要给我拍照,让我打扮一下,但是我刚打扮好,他们没拍就跑了。拍照的时候,我会自然地就紧张起来了。
记者:你在博客中说你是个“好战分子”,你也会经常参与一些网上骂战,为何如此呢?
余秀华:我性格比较倔,以前会跟家人吵架,现在好一些了。有时在网上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就会跟别人骂战。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