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杜俞瑾
本刊健康专家咨询团成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甘肃怡欣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研究生,擅长婚姻家庭咨询、亲子教育咨询以及神经症的治疗。
1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位44岁的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后,终于如愿怀上二孩,但13岁的女儿却百般不愿意。抵触的心理由逃学、离家出走转变为跳楼相威胁。当小姑娘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五天的妈妈终于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妊娠……当大家纷纷指责小姑娘任性不懂事的同时,甘肃怡欣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杜俞瑾表示:虽然女孩的“不懂事”确实过分,但是这个问题却不能独立的看。首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肯定存在问题;第二,准备生二孩的家长一定要做好老大的“思想工作”,千万别忽略大孩的心理感受,要让孩子懂得并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会因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减少,老大原本得到的爱和温暖并不会改变。
溺爱 父母种的苦果自己吃
“以这件孩子逼妈妈堕胎的案例来讲,虽然社会舆论偏向了爸爸妈妈没有照顾到老大心理因素的角度,但是在我看来,最令人痛心的是,当孩子以死相逼后,父母也只是一味顺从,并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一错再错。殊不知,堕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它只不过是通过‘暂时满足’将问题予以遮蔽。谁又知道,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因家庭教育偏差而累积的问题,会不会以另外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略他们的心理感受,也不要简单地把他们的威胁话当玩笑。”在采访时,杜俞瑾这样看待这个事件。
在媒体采访中,女孩的父母也承认,曾经对女儿过于溺爱,最终导致了孩子跋扈不讲理的结果。老大一抗争,父母就妥协,但子女又该怎样换位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呢?即便是父母为了女儿而放弃生育二孩,也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与女儿有一番好好的沟通。否则,“老大的胜利”如果再持续下去,作为子女可能更认为自己的抗争是对的,父母生育二孩是错误的。也许会埋下更大的隐患,可能进一步纵容子女更加“以我为中心”的专横霸道。不能够学会分享,不愿意分享,不愿意同甘共苦,这对子女性格的形成,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困难,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单独二孩 “同胞竞争”更明显
孩子的占有欲是很强的,同时敏感程度也十分高,二孩的出生势必会分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这种潜在的敌对心理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压力,这种压力远比父母感受到的要强得多。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而无法疏通后,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甚至引发悲剧。
据了解,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个人的表现,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关键是要父母去妥善平衡其中的关系。
当记者问杜俞瑾,父母辈家庭里都是好几个孩子,也没见“同胞竞争”现象这么明显。为什么现在这么突出?她告诉记者,这就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因为现在生二孩的很多家庭都是80后青年,这一群体自身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长大,没有经历过亲姐妹、亲兄弟的过程,如今突然要去权衡自己两个孩子之间的利弊问题,是会显得有些突兀。
生二孩别忽略“老大”的心理感受
“父母想生二孩,孩子有排他情绪都是正常反应。”杜俞瑾告诉记者,“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被‘4+2’包围,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她)为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并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对他(她)的爱不会减少。”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二孩成为目前人们热议和关注的话题。记者就此询问了几位身边想要二孩的朋友,结果大部分人表示,在跟孩子沟通完想生二孩的事情后,只有少部分孩子觉得有个弟弟妹妹一起玩很好,大部分都强烈反对。张女士的先生是家里的独子,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一直想再生一个,可女儿“不要、不要”的回答让他们犹豫起来。
杜俞瑾建议提醒家长,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要格外细致敏感才行。在被小宝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记得要去关注大宝的内心世界,尽管大宝比小宝大很多,但依然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爱的孩子。
本报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