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月8日电 虽然《沙尔利周刊》遭恐怖袭击,但这家杂志编辑说,袭击不会影响出版计划,《沙尔利周刊》下周三将如期与读者见面。
在恐袭中幸存的编辑帕特里克·佩卢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幸免于难的编辑们将很快碰面,商讨新一期杂志出版事宜,以证明“愚蠢不会胜利”。
佩卢说:“这非常艰难,我们都极其痛苦,充满恐惧。但无论如何,我们要证明愚蠢不会胜利。”
《沙尔利周刊》创建于1970年,2012年在法国发行量已达4.5万份。这一杂志以刊登讽刺性漫画著称,先前多次因刊登政治和宗教人物漫画引发争议。包括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在内的多名编辑在7日恐怖袭击中遇难。
沙博尼耶现年47岁,绰号“沙布”,生前多次受到死亡威胁,一直生活在警方保护之下。他对那些“争议漫画”不以为然,声称自己生活在法国法律保护之下,享有其赋予的报道自由。
遇难者多为法国漫画界前辈
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杂志社7日遭一伙武装人员持冲锋枪和火箭筒袭击,导致包括周刊主编在内至少12人死亡。抛开那些政治和宗教人物漫画引发的争议不论,这些遇难者中许多人年事已高,从业多年,算得上法国漫画界的前辈。以下是媒体公开的部分遇难漫画家。
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
斯特凡纳·沙博尼耶,47岁,绰号“沙布”,《沙尔利周刊》主编。2011年11月,这家杂志封面刊登内容涉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招致宗教人士不满。随后,杂志社遭炸弹袭击。事件发生后,沙博尼耶曾手持一份《沙尔利周刊》站在被炸毁的办公地点前,以此表达自己对周刊漫画的坚定支持。
由于多次受到死亡威胁,沙博尼耶因此生活在警方保护之下。他对那些“争议漫画”不以为然,声称自己生活在法国法律保护之下,享有其赋予的报道自由。
沙博尼耶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曾表达对死亡威胁的不屑。“我没孩子没老婆,没车没信用卡,这听起来有点像大话,但我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经济学家兼记者:贝尔纳·马里
除了漫画家的身份,68岁的贝尔纳·马里还是一名经济学家兼记者。他为《沙尔利周刊》专栏“贝尔纳叔叔”供稿,同时担任法国国内广播电台网络版的经济评论员并在巴黎大学分校教授经济学。
马里还是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理事会成员。袭击发生后,法兰西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安·努瓦耶发表声明,表达对马里的哀悼之情。“贝尔纳·马里是一个有爱心、有修养而且很宽容的人,我们会非常怀念他。”
法国最知名漫画家之一:让·卡比
让·卡比现年76岁,绰号“卡布”,从业60年,是法国最知名漫画家之一。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在法国军中服役,后来开始为多家杂志创作漫画,包括以讽刺和搞怪为特色的《剖腹自杀》杂志。这本杂志也被视为《沙尔利周刊》的“先驱”。
法国最高荣誉获得者:乔治·沃林斯基
80岁的乔治·沃林斯基是《沙尔利周刊》资深漫画家之一。他的作品还曾刊登在《剖腹自杀》杂志、《巴黎竞赛画报》周刊等许多出版物上。
沃林斯基出生在突尼斯,学生时代移居法国,26岁时已经在《剖腹自杀》杂志工作。
2005年,沃林斯基被法国政府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荣誉军团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于1802年由拿破仑创立,旨在嘉奖为法国作出贡献的军人和平民,是法国颁发的最高荣誉。
“漫画家为和平”成员:贝尔纳·韦里亚克
贝尔纳·韦里亚克1957年出生在巴黎,1980年发表首部作品,笔名“蒂戈努斯”。他是艺术工作者团体“漫画家为和平”成员,还隶属于一个报道法治新闻的法国记者协会。
就在遇难前一晚,韦里亚克向这家协会寄出自己的最后一张画作——一幅恭贺新年的自画像。
新闻链接
“我是沙尔利”运动席卷欧洲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的《沙尔利周刊》总部7日遭武装分子袭击致多人死伤的消息传出后,世界多地传出哀悼、气愤和反抗的声音。
在巴黎、伦敦、柏林等欧洲多座城市,许多民众走上街头,点燃蜡烛哀悼遇难者。人们手举写有“Je Suis Charlie”、即“我是沙尔利”的标语,以示愤慨。在各大社交媒体网站上,一场名为“我是沙尔利” 的运动更是掀起了热潮。
据美联社报道,《沙尔利周刊》总部遇袭后不久,许多巴黎人涌向共和国广场,悼念遇难的漫画工作者。示威者中不乏新闻从业者,但大多数人与这一行业无关。大家挥舞着纸、笔,只为表达对《沙尔利周刊》的支持。
7日,法国城市尼斯、马赛、雷恩也出现了有数千人参加的集会。法国以外,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西班牙马德里、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多座城市,许多人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哀悼遇难者。
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约一千人聚在一起表达同情与愤慨;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法国大使馆门前,大约100人献上了鲜花和蜡烛。示威者琳达·希耶告诉美联社记者:“我至今仍无法相信发生这件事,(凶案)残忍、令人震惊。”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数百人7日聚集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有人高唱法国国歌《马赛曲》,还有人举着笔和笔记本,共同抗议恐怖分子的暴行。38岁的伦敦建筑师迪恩·斯托克告诉《每日邮报》记者:“我来这里是为了显示团结,我为今天的事感到难过,新闻自由非常重要。”
在伦敦居住了几个月的法国人纳比勒·纳迪菲说:“像大家一样,这一消息给我沉重打击。你不必赞同《沙尔利周刊》发表的所有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举动(恐怖袭击)就是正义的。”
《沙尔利周刊》以刊登讽刺性漫画著称,先前曾多次因刊登政治和宗教人物漫画引发争议。
网络空间示支持
在各大社交网站上,一场名为“我是沙尔利” 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名网友向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传了一张黑白色的埃菲尔铁塔画像,并留言 “为巴黎祈祷”。
《每日邮报》报道,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大约5个小时后,在微博客网站“推特”上,就有超过25万人次关注并转发了“我是沙尔利”的帖子。
法新社向“推特”上传了一张数十名员工手举标语默哀的照片。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将其“推特”用户的头像改为“我是沙尔利”的标语图。
新华社1月8日电
新闻链接
争议漫画,媒体该不该登?
据新华社1月8日电 《沙尔利周刊》巴黎总部7日遇袭成为国际媒体的报道焦点。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均避免刊登《沙尔利周刊》的争议漫画。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刊登那些卡通漫画,”美国《费城问询报》编辑比尔·马里莫说。
美联社发布《沙尔利周刊》主编沙博尼耶资料照片时,裁掉了他手中拿着的《沙尔利周刊》。这期杂志上刊登了一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使用了一些《沙尔利周刊》曾经刊登的讽刺漫画,其中一些涉及宗教,但并没有刊登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
丹麦《贝林晚报》总编莉丝贝特·克努森说,刊登这些漫画不是为了抗议袭击,只是作为素材展示《沙尔利周刊》是怎样的杂志。意大利《晚邮报》总编也表示将刊登争议漫画。
袭击发生后,英国《金融时报》欧洲新闻编辑托尼·巴伯在报纸网站上发表文章,批评《沙尔利周刊》借助敏感漫画挑衅是“愚蠢的”行为。
尽管《金融时报》在印刷版刊登的巴伯文章中删除了这些表述,报纸的社论也严厉谴责袭击事件,但这家媒体依然遭到一些读者和网民的猛烈抨击。在微博客网站上,有网民留言要求《金融时报》开除巴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