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官网首页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外滩踩踏惨剧的文章。文中说,“由于我院对平安夜管理的新闻事件刚刚过去,一些媒体对上海踩踏事件的评论自然也联系上了我院。如果上海事件发生在西安,如果西安事件发生在平安夜,如果西安平安夜发生踩踏事件后有大学生遇难,现代学院管理平安夜的本次舆论事件价值就更加突现出来了!”(据1月5日新华网)
在该学院的官网首页,赫然在目的“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标题,让人五味杂陈。很显然这不是该学院某个体的情绪发酵,而是代表着学院官方的发声。姑且不论这个标题中本身所透射出对悲剧的消费意味,姑且不论“无比正确”的正文中屡屡出现的词汇硬伤,也姑且不论正文中频频流泻出罔顾常识的情绪化,这样一篇不合时宜的官方文章,从整体逻辑上看,便充斥着荒诞和无知。
发生在跨年之夜的上海踩踏惨剧,无疑是令人痛心的。对于这样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惨剧,从事后的反思来看,原因恐怕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自救能力的缺失、比如现场秩序管理的缺失,比如事先风险预测能力的缺失等等。在这篇“无比正确”的雄文中,在对惨剧的必然性分析中,居然把“几十年来在全盘西化大潮的席卷下,青年人已对西方洋节形成了毫无理性的迷恋,过节的方式也是毫无目的的游荡与无厘头的狂欢”,视为惨剧发生的外部条件。难道跨年也是对西方洋节的“毫无理性的迷恋”,难道观看黄浦江两岸的灯光秀,也是毫无目的的游荡和无厘头的狂欢?通读整篇文章,都是在强调洋节之恶,这样明显带着预设结论的言词铺陈,倒是罔顾了事实本身。
很显然,该学院依然沾沾自喜于在圣诞平安夜的“节日管理”大法,甚至将惨剧视为反证这种大法“无比正确”的力证,但是,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吗?在任何时候,囚禁式的封闭管理,当然可以规避社会风险,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封闭管理,能够成为社会管理中的常态吗?这种将洋节当做靶子,批判得再高声喧哗,也无法用来证明牵强附会的“无比正确”。
事实上,在针对平安夜“强制学生平安夜看孔子宣传片”吐槽中,并不是反对该学院对平安夜基于安全管理需要的安排,而是在此之中,所表现出的有恃无恐的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学生正当权利的戕害。这与高度文明开放的当下,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不入流的粗暴,又如何能成为“无比正确”的解说呢?遗憾的是,该学院却将来自舆论的沸反盈天,视为“被推上全国舆论潮头的盛况”。
文章最后虽然不忘“在此向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悼!向在此次事件中受伤的同胞致以深情的慰问”,但是一如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在“踩踏惨剧证明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沾沾自喜中,又如何能让这所名为“现代”的学院拎清个中的荒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