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西客站站前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微信公号推送了一则通知,内容是前来该市检查相关工作的13人团队照片,并附上编号,要求执法队员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向各中队长汇报。对此,该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息系内部转发,他们正在追查网上被公开的原因。(详见本报今日AⅡ03版)
戏剧舞台上讲究鸣锣开场,大凡角儿出场,往往是尚未见到人,先听锣鼓响,甚至是经过一番十分繁琐的丝竹管弦演奏,才开始亮相演唱。如今某些地方在检查工作中屡屡使用的暗访手段,也差不多成了格式化的戏剧套路——暗访组还没来,就闹得惊天动地,仿佛不是“暗访”而是“明访”,生怕地球人不知道。
有了形式主义的检查,就会有更加形式主义的应付检查。为什么哈尔滨某单位公然以微信广而告之,把即将前来暗访的上级检查组13人团队照片”一网打尽”发给下属,要求一旦发现、及时上报?这种严防死守、步步为营、不择手段的“盯梢术”,是有痕迹可循的。
就在此前,哈尔滨市就召开了应对相关检查的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大力发扬众志成城、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敢于胜利之精神,以锲而不舍、决战决胜的决心、信心,在“大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哪里是什么“应对检查”,简直是变着法子暗示下属“应付检查”。
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为了迎接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之类的突击检查,一些地方急来抱佛脚,或将早点摊贩、街头自行车修理摊点全部赶走,或勒令小门店关门歇业暂避风头,或建起高高的遮羞墙遮挡卫生死角,或以“人海战术”组织各单位人员停止工作专门走上街头打扫卫生捡拾纸屑……然而上述应付招数尽管出格,但还没有出离公众想象的边界。确定嫌疑对象或监控目标,进而对其进行跟踪、盯梢,是谍战剧中常见的情节,现在看来,某些单位的忽悠手段、“反暗访”能力之强悍,可以与之匹敌。
如何科学高效地检查验收工作,也是一门大学问。少数地方“盯梢”暗访组的做法固然性质恶劣,但其毫不费力地获取并泄露检查团队照片等信息的手段更让人警惕,也给形形色色的检查组提了个醒——该转变一下思路了,不能再以陈旧落后的手段进行检查验收了,堵不住、察不出、防不了各类忽悠的明访暗访绝对不是什么好方法,被盯梢的暗访更有内部人故意泄密之嫌,对于这类穿着皇帝新装的暗访,也需要明察暗访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