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3月1日,太好了!今年的寒假好像比往年更长一些,可以好好让娃娃补补课了。”家长王先生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假期安排——学习、追赶。
但是,这样的“一厢情愿”对于正在期待着自由的孩子们适用吗?什么样的假期计划可以在孩子与父母之间达成平衡?本期一起来关注。
家长:学会换位思考
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在假期里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可以和同学相邀去同学家玩、野外游玩,可以相约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和家人去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处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感受丰富多彩生活氛围。而假期作业则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之一,相信当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面对假期作业时,学习的效率自然会不一样。
配合:共同制定假期计划
很多家长在以往假期大都没有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计划,个别人制定计划的也是融入了家长的意志。这对孩子执行计划是不利的,孩子缺乏执行的主动性。现在要充分认识到计划执行的可行性,因为计划是由孩子做为主动执行者,并不是由家长来实施计划内容,家长只起到一个辅助实施的角色。所以,建议家长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交流和引导,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计划制定。
融入:集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
如何让孩子在假期里充满快乐的心情面对每一天,这是家长要重点考虑的。这里要求家长首先放松自己的心态,把目光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的思维定势上拿开,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去面对孩子的学习。比如利用亲子游戏来巧妙地激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地娱乐后,按家长的引导和提示转入完成假期作业和学习之中。比如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做伴随式的户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顺势引导和培养孩子锻炼观察力,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观察事物。回家后,安排孩子写观察日记,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里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子沟通技巧。
氛围: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有部分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观念和技巧,总是站着对孩子说话,颐指气使、呼来唤去、动辄训斥打骂、无休止的唠叨,让孩子非常反感,甚至不服气。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在自己面前能说出心理话,尊重自己,必须要体现出家庭成员的平等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用欣赏的目光去审视孩子,通过放大了优点去夸奖和鼓励,缩小了缺点去宽容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向上的动力。
本报记者 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