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5的春节要比往年晚到一些,但还是阻挡不了人们预订机票,提前进行旅游、回乡出行计划的热情。飞机作为目前最为快捷的交通工具,虽然非常方便,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乘坐飞机并无健康风险的。为方便大家了解,本期盘点了四大类人群不宜乘坐飞机或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再出行。
选择飞机出行 老人病人乘机应多注意
很多老年人惧怕坐飞机,主要原因是怕晕机。初次坐飞机或晕机情况比较严重的老年人,登机前应注意不要进食过饱,因为在空中飞行时,速度快、气压降低,可能使食物在体内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增加心脏和血液的负担,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等“晕机症”。
这是由于老年人精神紧张、缺氧等因素的影响,体内糖的消耗量增加,飞行过程中可适量补充含糖食品,如巧克力、果酱,以维持体内较高的血糖水平,提高人体在空中的缺氧耐力,这样晕机症状便会明显减弱。
起飞降落时 四类人最怕急症或意外
哪四类人在飞机起落时容易出意外呢?一是有高血压、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二是患病旅客乘机赴异地治疗或旅客在异地生病后,未经医生诊疗,急着赶回本地的人;三是年老体弱以及因时差原因过度疲劳的人;四是患上了经济舱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的人。
专家指出,长时间乘机人体的生理规律会受到干扰,因而会出现易疲劳、易激动、睡眠困难、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但绝大多数乘机者问题轻微。而对有基础疾病的旅客来说,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与飞行安全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大气压,而大气压的降低又是高空气候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说,随飞行高度增加可导致氧分压降低,从而造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氧含量降低。研究发现,飞机从2000米下降至海平面时会产生150毫米汞柱的压力差,所以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一瞬间,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36周以上孕妇 坐飞机要对胎儿格外重视
“某孕妇飞行途中突然胎动,顺利产下双胞胎”。看到这则消息,有人觉得很赞,有人则觉得十分危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建议初产妇怀孕36周以前,没有妊娠相关问题或内科并发症的孕妇,只要搭飞机前有充分的准备和安全上的认识,都可以和一般人一样搭乘飞机,而有一次以上生产经历妊娠超过32周就不要搭乘飞机。
如果必须要搭乘飞机,那么最重要的大前提就是“安全”。首先,孕妇必须处在健康状态,不能有产科、内科和外科的并发症。产科并发症包含胎盘异常、以前曾早产或流产过、肚子痛、出血、具流产的危险性等;内科并发症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尤其怀孕又并发高血压,危险性自然较高,可能会有胎盘早期剥离的状况;或是有血栓症、贫血、心肺疾病等;只要孕妇具备以上其中一项状况,都不适合搭乘飞机。只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才能在乘机时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本报记者 阎韵竹
■相关链接
子女如何为老人预订“健康机票”
作为子女,在为老人预订机票时,应尽量选择设施完备、保健条件好的大中型客机。准备飞行前,老年旅客应轻装简行,物品尽量托运,但随身应备齐急救药品,以免发生意外。老年人长时间乘坐飞机时,不要穿紧身衣裤鞋袜。飞行过程中,要注意多饮水,最好每2小时喝150毫升水。
此外,由于机舱内的空气格外干燥,多喝水可防止咽喉干燥和疲劳。如果是长途飞行,最好每隔1—2个小时起身活动一下,这对患有静脉血栓的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若是老年人独自乘机,还应将接、送人的电话写在纸上让老人随身携带,在发生意外时,方便机场服务人员及时联系。
(阎韵竹)
四招预防“经济舱综合征”
经济舱综合征又称深静脉血栓。长时间坐在低压、低氧、缺水的机舱环境里,容易使人出现胃肠胀气、腹内压升高、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和静脉血流瘀滞,从而诱发深静脉血栓栓塞。当飞机到达,下机活动后,脱落的静脉栓子一旦随着全身血液循环流到心脏或肺部时,就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所以在乘坐飞机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乘坐长途飞机时,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衣服和鞋子,有条件的乘客可以穿特制的弹力长筒袜,或佩戴便携式下肢循环改善装置;二、在飞机上多饮水、果汁,补充机体水分,但要少喝酒精和咖啡饮料。有研究表明,喝下一大杯柠檬汁后,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快19%,所以有专家建议在飞机上每5个小时饮用一杯柠檬汁,以促进血液循环;三、经常改变坐姿,不要跷二郎腿;四、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身体。如果没有相关禁忌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片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皮下注射一支低分子肝素,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