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化大都市缘何发生重大惨剧?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调查
  1月3日,市民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悼念踩踏事件的遇难者。 新华社照片

  悲喜之变有时只在瞬间。36个曾为庆祝跨年活动而雀跃的鲜活生命,已经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阳光。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

  与很多人一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全管理资深专家张弘对这个事情感到“震惊”。他说,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社会应急管理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还经历过世博会安保长达7个月的常态化历练,想不到却发生了如此严重惨痛的事件。

  据介绍,考虑到人流量众多等问题,今年外滩没有组织大型跨年迎新活动,取消了往年举办的灯光秀。一个小型灯光秀在另外一个地方通过卖门票举办。

  但现场很多人表示,他们并没有听说过灯光秀换场地的事情,来外滩就是奔着看灯光来的。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自警。在思考、探寻事故原因之余,这起悲剧警示着城市管理者,需牢记安全责任;同时,也提醒着每个公民,安全这门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必须加紧补上。

  政府麻痹大意“非常要命”

  张弘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判断:如果以一国之力或一个地区之力来举办一个特大型的活动,出事的可能性反而小。政府作为主办方会高度重视,长时间准备。从近些年发生的类似事故看,往往是非政府主办的、民间性的一些活动,如灯会、展览会和一些体育赛事,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例如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杭州西湖烟花大会烟花窜入看台烧伤百人,再早的如太原迎泽公园踩踏事件等。

  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不是能力问题,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痹大意,“心防”懈怠了,而“心防”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对这个活动可能发生的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的聚集可能产生的后果预案不够。“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其实,公开的多个信息都已经透露出危险的信号,但是都被管理者忽视了。

  外滩一直是上海最著名的夜景区之一,最近连续3年对岸的跨年灯光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2013年12月31日,外滩地区的人流量据称接近30万人。当时,外滩附近采取了不少限流措施,例如公交地铁到站不停、交通管制等。2014年上海外滩虽没有大型跨年活动,但自发前去观景的群众仍不断增多,一些管制措施却没有及时调整。

  此外,专家分析,大型活动中公安机关负有监管责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事先提出警示和警告。从目前报道中看到的情况,有关方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预案中没有考虑到。

  人多是决定性因素

  张弘说,从观景台出口发生的拥挤来看,那里发生了力学上的“成拱效应”,想进去的人和想出来的人挤到一起,牢牢堵住,两头顶起来了。

  “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也不利于人群流动,对这些高危地带,应有应对大人流量的特别预案,事先作出更为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包括警力配备、志愿者力量、各种保障措施等。”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

  事发后,有目击者称当晚发生了“撒钱事件”,引起很大骚动。这个说法引起极大反响,一时间,似乎“撒钱者”成了罪魁祸首。但多位现场目击者的说法和判断互相矛盾,甚至冲突。

  2015年1月1日晚,上海市政府对“撒钱事件”诱发踩踏事件予以正式辟谣:经上海警方调查,疑似“撒美金”之事实为上海外滩18号一酒吧在散发代金券。视频监控显示,距离踩踏事件现场约60米的外滩18号疑似纸张高空飘落后,引发少数群众捡拾,未发现人群挤压,且此事发生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

  张弘认为,人多是决定性因素,其他都是触发性因素。“别说有刺激性行为,这种时刻,只要有人突然倒地,就有可能发生连锁踩踏。”

  他说,最重要是环境预防不够。从画面来看,外滩地区人员稠密到无法立足,能容纳人的地方基本全是人了,找不到一个可以疏散的区域,那么应急通道在不在?有没有预留疏散的区域?一旦发生人员拥挤怎样协同?从环境设计角度看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这种大型活动,对人数要控制,行走路线、疏散路线不能出现堵塞和堆叠。而且,必须保证公安、救护等应急队伍进场畅通无阻。

  滕五晓说,对特大型城市而言,安全管理应该设立一个常态化的职能部门,其有能力统筹涉及城市安全的各个重要部门,并监督、保障安全措施的执行到位。“现场拥挤、混乱、失序的场面,手足无措、慌乱焦虑的人群,也暴露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 据新华社上海1月1日电

  ■新闻链接

  踩踏中自救 侧躺护好头和胸

  如何“预测”踩踏危险

  ●时刻保持冷静,判断周围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要事前熟悉所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同时要保障安全出口处的畅通无阻。

  ●人群非常拥挤的时候,人流速度会非常缓慢,发生踩踏最明显的标志是,人流速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并发生了方向转变,这时候可能发生了逆行和摔倒、绊倒等情况。

  ●踩踏发生后,一般身高的人不可能看到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但是会突然感觉“被推了一下”,这时候要特别警觉,踩踏已经发生。

  可能导致踩踏原因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发生踩踏。

  预防踩踏这样行动

  ●发觉人群朝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或者躲到附近的商店、咖啡馆等一些可以暂避的地方,等待人流通过。提示:躲避时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观察四周:远离一切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危险物品,比如玻璃、利器、滚烫的液体等等。

  ●服从:听从事故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调度,配合指挥人员缓解拥挤。

  卷入人群这样自救

  ●当身不由己混入混乱人群中时,尽量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栏杆、柱子、大树),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

  ●即便鞋子和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弯腰拾起或低头寻找,这些动作都会使自己非常容易被推倒。

  ●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首选的姿势就是:胳膊在胸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大部分被踩踏者都是由于窒息而死,长时间挤压胸部也会出现呕吐,甚至吐血。

  摔倒后这样保命

  ●在人群中摔倒,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顺势侧躺在地,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

  ●外围人员要迅速离开现场,不要围观,更不要拍照。围观阻碍救援,也可能成为第二波受害者。 据《法制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地方要闻
   第A03版:地方要闻
   第A04版:地方快报
   第A05版:地方时政
   第A06版:地方街区
   第A07版:地方关注
   第A08版:国内焦点
   第A09版:国内焦点
   第A10版:国内聚焦
   第A11版:国内社会
   第A12版:国际综合
   第A13版:文娱音画
   第A14版:体坛快报
   第A15版:生活资讯
   第A16版:广 告
   第T01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2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3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4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5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6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7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8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09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0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1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2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3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4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5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6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7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8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19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0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1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2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3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4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5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6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7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8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29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0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1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2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3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4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5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第T36版:战盟品牌·开运专辑
国际化大都市缘何发生重大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