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4年4月2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甘肃
周末名家讲坛:滋养百姓精神的坚守
  周末名家讲坛现场。甘肃省图书馆提供

  掐指算来,甘肃省图书馆的“周末名家讲坛”开坛已8年有余。

  它是一项旨在传播文化,普及常识,启迪智慧的公益性活动,至今已举办的400多场讲座涉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法律法规、经济金融、科技教育等多领域。

  有人觉得,在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存在堪称是一种稀缺的坚持。

  “铁杆粉丝”

  4月19日星期六早上8时,85岁的赵同录准时从位于白马浪附近的家中出发,下楼乘坐25路公交车,半小时后,他已经坐在了省图书馆的报告厅里。再过半个小时,“周末名家讲坛”就要在这里开讲了。

  那是个雨天,坐在报告厅第一排的那个老位子上,赵同录拿出餐巾纸擦擦滴在白发上的雨水,红色的外套也被雨水淋湿了一大块。

  已经8年了,每周六上午到省图听讲座,这是赵同录雷打不动的习惯。讲座开始后,他环视了一下身后,发现97岁的王老先生的位子是空的,“呦,这位老伙计今天没来。”心里嘀咕了一句后,赵同录开始继续认真听讲,然后仔细地做着课堂笔记。

  “几年了,我的笔记都做了厚厚的好几本了。”讲座结束后,雨还没有停歇,坐在报告厅里,精神矍铄的赵同录说起了自己的“听讲”经历。“早在它(周末名家讲坛)启动之前,省图就有一些不定期的讲座,只不过当时的讲座是要票的,从那时起我就找票听讲座。”退休多年来,赵同录参加了不少活动,一周中的两三天都安排有活动,这些活动无论风雨都是不能改变的,包括周六的听讲座。

  “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它让我有很多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的思维开阔,让我的脑子不停滞,这样就不会太早地就老年痴呆了。”赵同录实话实说。

  赵同录自言小时候没有上过多少学,后来当过兵,之后从事的是政工工作,但他爱学习,总在找寻能给予他知识的机会,无疑,“周末名家讲坛”就是他找寻到的一个机会。去年,“周末名家讲坛”请来了省内的军事专家,就“钓鱼岛”的历史等进行了讲解,对此,喜爱时政的赵同录印象深刻,他说那次讲座让他获益匪浅,笔记也做得格外详实。最近,赵同录看新闻关注到了乌克兰局势,所以,他还设想能不能讲坛上再搞一次类似“钓鱼岛”那样的时政讲座,因为,他很想知道造成乌克兰今天的局势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

  在赵同录身后几排坐着王启帆和他爱人。

  40多岁的王启帆是一名机关干部,家就在省图附近,他差不多和赵同录前后开始听讲座的,“我在省图有借书证,时常来借阅图书,2006年在馆里的宣传栏里看到了关于讲座的预告,就开始关注讲座了。”王启帆自己听了一两年后,也带动了爱人一起来,到今天,他爱人也已经听了好几年了。“我爱人是名小学老师,自从受到我的影响坚持听讲座几年来,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她读书的兴趣,这么多年来,她读了不少名人传记以及教育方面的书籍,最重要的是,她将自己的各种收获体会渗透到教学中,在对学生教育上,她有一个坚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除过影响了自己的妻子之外,王启帆还把一些和自身工作有关的讲座以视频的方式引进到单位,使得单位上更多的同事从中获益。

  听了那么多场讲座后,这个讲坛在王启帆心中还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解惑”。

  他说自己平素喜爱读那些传统文化的书籍,像关于讲述孝文化的,就看了不少,自觉应该对此有所理解。“后来听了鲍鹏山先生的传统文化的视频讲座后,其独到的见解,让人颇受启发,他的讲座也让我真正地比较系统、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孝文化。”

  周六早上,杨文波是和女儿一起来图书馆的,看着女儿进了一楼的自习室,他便径直上了二楼的报告厅。

  除非碰到单位有事,通常杨文波的周六都是来“周末名家讲坛”,这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有六七年了。杨文波说听了那么多场讲座,也有听了一会觉得不合适起身离开的时候,他不会像赵同录老先生一样出于尊重讲座人就硬硬地坚持下去。“有一次,没有看预告就去听讲座,去了一看,是讲妇女心理卫生的,随即转身出来了。”

  当然了,更多时候,这个讲坛在杨文波眼中就是一个汇集了五谷杂粮的地方,是知识的大杂烩的地方,它适合于各种口味的听众的。“就像读书,开卷有益,只要来这里,一样。”

  一个平台

  在张俊平眼中,像赵同录、王启帆、杨文波他们就是“周末名家讲坛”8年培养出来的一批固定的“铁杆粉丝”,在平均每场180多人的听众中,目前这批“铁杆粉丝”达到了五六十位。

  作为会展中心的主任,张俊平的主职就是打理“周末名家讲坛”。1982年进入省图后,他从一开始就介入到讲坛的方方面面。“先解释一下我们对名家的定位,是指省内乃至全国的在其所在专业上很有造诣或名望的。”截至目前,张俊平说他已经联系到有关专家学者400多位,上了讲坛的也已超过200位了。

  “周末名家讲坛”主要有现场讲座和视频播放两种形式。

  讲坛开设之初以视频讲座为主,张俊平说这主要是培养讲座在固定时间的听众,只是当时馆里还没有现在这个报告厅,能够容纳听众最大的地方也就五六十人的大小,“所以不敢一下子就做现场讲座,做也做不起来。”

  现在回过头去看,张俊平觉得第一次现场讲座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不成功的”,原因是主讲者是一位惯于给学生讲课的大学老师,他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平台上讲是另外一个概念。在张俊平心里有一个自我衡量讲座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听讲座的人数为准,而是以退场的人数为准则。每场讲座,张俊平几乎都在座,听讲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无疑就是在“留心”退场的人数。

  打理周末名家讲坛多年来,张俊平坦言“头疼”的事不少,像早些时期组织听讲听众就是其中一个。当然,现在这一方面,他不会有任何的顾虑了,如今每场平均180人的数量让他心里很有底了。

  8年之中,张俊平也见识了一些讲坛的销声匿迹,在他看来,那些“昙花一现”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到底应该给读者传播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个平台到底要给读者传播什么?那就是传播文化,传递信息。”

  “传道者”

  4月19日这天的主讲者是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玄承东,讲座主题是“闲书不闲”。

  这是其继两年前主讲“有奇书读胜观花”后的再度“开坛论道”。

  “上一次是站在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些什么书的角度,总觉得这还是有些‘硬’,思想性、政治性好像重了些,毕竟读书是快乐的事,太‘硬’了不太合适。”玄承东笑言在这个平台上,就是想传递一点“多读书有好处”的信息而已。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玄承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时而诙谐,时而打诨间,与众人分享了其读闲书读出来的生活智慧。就仿佛窗外那一场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了每一位听者的心田。

  “年轻时曾有一段时间就像个愤青,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整个世界都欠我的,整天都是气哼哼的状态,以至于一次直接就撞在玻璃上,真是气迷糊了。后来,看了一位美国人戴尔写的‘闲书’《你的误区》后一下子宽松了很多,特别是书中的那句话——‘你可以坚持公平公正地说话,但不能幻想整个社会公平公正’——尤其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玄承东以自身的经历明示了闲书可以使人丰富。

  玄承东读书很杂,一直以来都是“只要有书读就行”,“闲书不闲”的讲座中,他的另一个观点是,闲书可以使人明理。“改革开放初期,有观点将年轻人穿牛仔裤视为是资产阶级,后来我看到一本闲书之后知道了,牛仔裤是1567年意大利的水手在港口卸货时穿的一种齐腰工作裤。”所以之后,再有人批评牛仔裤是资产阶级时,玄承东多会感叹一句“无知者无畏”。

  一想起台下的那些白发苍苍的“学生”,张克非说他就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作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张克非讲了一辈子的课,但每次登临“周末名家讲坛”依旧会认真备课,“听众里有很有水平的。”第一次讲完辛亥革命后,在与听众互动环节中,张克非说当时就有几位听众提了很有水准的问题,当时就让他惊叹不小。据说,有的受邀请者,就是在听说了台下多为白发苍苍的听者后,便“怯”了,觉得若讲不好,怎么也对不住那样的听者。

  目前,张克非已经做了三次讲座,“左宗棠与甘肃”、“邓宝珊”是后两次的讲座主题,这两场是针对讲坛开设的“甘肃名人与名人在甘肃”系列讲座而专门做的,“此系列就是让更多的甘肃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那些为甘肃发展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以达到回归历史、尊重历史的目的。”

  “文革前,对左宗棠这样的人物是全部否定的,1978年,我的老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大篇幅文章,首次提出了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自此后,史学界对其认识有另一个新开始。”在那场讲座上,张克非不仅仅讲述了左宗棠在甘肃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还详细评析了左宗棠向朝廷主动请缨收复新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讲座反响很好,之后我的课件被很多听者借去抄印。”张克非说。

  和张克非正好相反,邓明讲的是甘肃籍的名人,“理学家段坚和段氏家族”是他继“兰州民俗”之后的第二讲。在邓明看来,段坚乃至他的段氏家族,更多人只知道他们是因为水车,而其实制造水车的段续是段坚的侄孙,要晚段坚很多年,重要的是段坚具有一种代表性,代表了自唐宋几百年的寂寞之后于明朝“突然”兴起的兰州文化。在讲座中邓明重点分析了这种“文化突然兴起”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元代之前,这里没有一个进士,明朝时期,陇右就出了24个进士,其中兰州占据了多数。讲述这些不为更多人知道的历史,普及知识,提升民众文化是一个原因,还就是希望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再说起甘肃来,就似乎只是贫穷落后。”邓明直言。

  很多时候,从这个平台上,传递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读书体会、历史研究,还有难得的人生感悟以及重拾缺失的精神信仰。所以,邓明觉得省图开设的讲坛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远比那些动辄花大钱请大腕讲一两个小时就完事的有用得多。玄承东也认为省图办了一件有功德的事,他们都希望这个讲坛能存在下去。

■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广 告
   第A03版:广 告
   第A04版:广 告
   第A05版:广 告
   第A06版:地方快报
   第A07版:地方快报
   第A08版:地方快报
   第A09版:地方快报
   第A10版:地方时政
   第A11版:地方时政
   第A12版:广 告
   第A14版:地方城建
   第A15版:邀您关注2014中高考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专 版
   第A18版:邀您关注2014中高考
   第A19版:专 版
   第A20版:掌上兰州
   第A21版:专 版
   第A22版:观 点
   第A23版:广 告
   第A24版:广 告
   第AII01版:城 事
   第AII02版:城事现场
   第AII03版:城事关注
   第AII04版:城事关注
   第AII05版:城事热线
   第AII06版:城事市州
   第AII07版:城事警情
   第AII08版:市民之家
   第AII09版:市民之家
   第AII10版:城事特稿
   第AII11版:财富关注
   第AII12版:财富综合
   第AII13版:财富股市
   第AII14版:国内聚焦
   第AII15版:国内焦点
   第AII16版:生活资讯
   第AII17版:生活资讯
   第AII18版:生活资讯
   第AII19版:生活资讯
   第AII20版:生活资讯
   第AII21版:生活资讯
   第AII22版:国内社会
   第AII23版:国内社会
   第AII24版:时事综合
   第B01版:文体副刊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娱乐新闻
   第B04版:娱乐音画
   第B05版:体坛看点
   第B06版:体坛快报
   第B07版:副刊情感
   第B08版:广 告
   第C01版:地产金刊
   第C02版:地产楼市
   第C03版:地产楼市
   第C04版:地产楼市
   第C05版:地产楼市
   第C06版:品味周刊
   第C07版:五一特刊
   第C08版:五一特刊
   第C09版:五一特刊
   第C10版:旅游国内
   第C11版:旅游国内
   第C12版:人才资讯
   第C13版:人才资讯
   第C14版:人才资讯
   第C15版:教育资讯
   第C16版:生活资讯
周末名家讲坛:滋养百姓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