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魏娟 实习生王静)高考数学历来是考生们最难“啃”下的一块硬骨头,因此向来备受考生关注。4月15日晚,兰州一中数学教师许娟值守本报高考咨询热线96555,热线电话此起彼伏,许多考生和家长打来电话询问数学方面的复习方法和考场答题技巧,许老师均耐心地一一给予了解答。许娟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做好“再”纠错工作,复习资料要精,不可超过两套。
4月16日,继续值守本报高考热线96555的是兰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张平。今晚7时至8时30分,“接棒”高考热线的是西北师大附中历史教师孙建芳和政治教师李仲奇,在这两个文科科目的复习中遇到困难的考生可拨打电话进行咨询。与此同时,本报掌上兰州、微博也欢迎您留言,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本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anzhouchenbao)、腾讯微博(t.qq.com/lanzhouchenbao2011),QQ:1506880698直接留言咨询,本报记者会将问题反映给值守热线的老师,并及时在报纸上反馈。
今日教师简介:
李仲奇:西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长期耕耘于教学第一线,对政治学科教学及高考辅导有丰富经验。主编了政治《中考集训》、《高考政治48讲》等书,参与编写了我省高中政治《会考纲要》。
孙建芳:2004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学历史一级教师。2007年分别获得甘肃省优质课比赛、兰州市说课比赛一等奖,在《素质教育报》等刊物发表多篇教学论文。所带的班级已有多名学生考入北大、复旦等全国名校。
热线接听安排:
4月17日 政治 历史
4月18日 地理 化学
4月19日 物理 生物
许娟老师热线问答实录
问:第二轮复习快要结束了,此阶段的复习要总结哪些方面?
答:在此阶段同学们需要做到:1.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和加工重组,找出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的某个知识点,找出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的某种方法。2.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3.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我们常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4.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该如何进行复习?
答:要直接、主动地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做到:1.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训练;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点到炉火纯青的地步。2.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3.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4.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使自己见多识广,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5.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准备应考。
问:解答选择题时,有哪些基本技巧?
答:数学选择题在当今高考试卷中,不但题目多,而且占分比例高,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很大。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充分利用题设和选项两方面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一般来说,能定性判断的就不再使用复杂的定量计算;能使用特殊值的就不必用常规解法;对于明显可以否定的选项应及早排除,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对于具有多种解题思路的,宜选最简解法。解答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四个字:准确、迅速。一般选择题的答题时间控制在不超过40分钟左右,要避免“超时失分”现象发生。
问:解答填空题,有哪些要点需要掌握?
答:根据填空所填写的内容形式可将填空题分为定量型与定性型两种类型。在解答时,由于不反映过程,只要求结果,所以,对正确性的要求比解答题要高、更严格。为此,在解答填空题时要做到: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做;变形要稳,不可操之过急;答案要全,力避残缺不全;解题要活,不要生搬硬套;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问:解答题相对较难,该如何复习?
答:解答题是高考试题的重头戏,占整个试题分数的半壁江山,从今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题目设计一般是三角函数或解斜三角形、立体几何、应用问题(一般以概率统计为主)、数列、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几个方面。解题时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考生要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问:最后的复习阶段,需要大量做题还是跟着老师走?
答:要充分相信你的数学老师,好好听老师讲解,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不会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务必把老师讲的、留的题都彻底弄懂。只剩两个多月了。完全撇开老师,自己另起炉灶,是不现实的。复习资料要精,不可超过两套,使用过程中始终注重其系统性。千万不要贪多,资料多了,不但使自己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而且会因为你的顾此失彼,而使知识体系得不到延续。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实习生 王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