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变化中,中国人寻找美食的秘密。尽管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但人们能够在餐桌中品尝四季变换、时间流转”。吃货们的福利来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于本周五(18日)晚9时CCTV-1播出。对于是否能在深夜“解馋”满足大家的“食欲”,总导演陈晓卿说,美食是一个特别私人的东西,你觉得解馋的别人不一定解馋。而且,在第二部中也展现出了导演组更大的“野心”,透过美食,还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
触碰更多社会层面内容
《舌尖》第一季大火之后,接下来做《舌尖2》似乎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但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舌尖2》希望传达出一些“更在意”的东西,“除了介绍中国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好吃的,能够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些事!”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舌尖2》比《舌尖1》更多地触碰了社会层面的内容。
《舌尖2》中涉及不少2012-2013的热点话题,比如切糕、艺考、富士康,这些关键词都以巧妙的方式被“植入”到片中,这样透过美食看到的现实才更有质感。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在《舌尖2》中能够看到更多时代变迁下的中国。
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当年《舌尖》第一季播出了绥德“黄馍馍”,老黄和“黄馍馍”一起火了,新一季仍会有一些特别的人物。
寻找人物也成为拍摄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导演组“找人”也没有任何诀窍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间去找。陈晓卿说,《舌尖2》有一集讲蜂蜜,主人公是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导演为记录他们养蜂的故事,从乐山到秦岭,再到甘肃山丹牧场,前后跨越6个月,与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通过食物展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式。”
《舌尖2》中还通过芒种、立秋、霜降等几个节气,展现了打造美食的原材料在农人手中经历四季轮回生生不息的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华子鱼”,展现了广袤美丽的草原,快乐的渔民,以及华子鱼洄游的壮观,让人印象深刻。
叙述风格更加“有个性”
《舌尖2》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据陈晓卿介绍,他希望通过《舌尖2》,诠释一道道美食背后的人文风情。
与《舌尖》第一季相比,《舌尖2》的叙述风格也更加个性化,每一集都多多少少带有各自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脚步》一集主要借鉴公路电影的风格;《家常》中部分故事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表现,使人联想到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以及李安的《饮食男女》;《相逢》一集由于涉及历史性题材,借鉴葡萄牙大师奥利维拉的电影《我要回家》,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秘境》追求的是BBC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品质;分集《三餐》则更出人意料地将目光投注于社会事件,风格冷峻,宛如一部《60分钟时事杂志》,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对话导演:《舌尖2》片中每道菜导演都要吃
记者:怎么平衡美食和人物的比重?
陈晓卿:这个是两难的,如果单纯追求收视率,那就是展现吃,我到《舌尖3》的时候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地就是把美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但《舌尖2》实际上是把前一季的缺失弥补掉。第一季没有淋漓尽致展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或者说展现得还不够。
记者:片中每一道菜导演都要吃一下吗?
陈晓卿:会,但拍摄是眼睛看到,和鼻子嗅到、嘴巴尝到的是不一样的。
记者:拍摄时是先确定美食还是人物?
陈晓卿:先确定主题,然后再找美食界的专家请教关于美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比如煲汤,我不仅想说汤,还想通过它来表现婆媳之间的关系,后者可能是我们更要着重表现的。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