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院线最近公布自己2013年卖爆米花赚了3.9亿元,占卖品总收入的72%,让许多人大为惊叹。一桶爆米花能产生如此大的价值,让无意中为爆米花经济贡献过一份力量的观众们在脑海中打了若干问号:这么多年,难道电影院的收入是自己吃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吗?为什么爆米花会成为电影院的“印钞机”?到底是观众偏爱爆米花,还是电影行业缺少衍生品?
爆米花的生财之道
虽然此次只有万达集团公布了爆米花的收入,但对所有的电影院来说,“爆米花经济”一直在“低调而有效”地起作用。
在福州,各大影院爆米花的收入十分可观,仅福州万达影院,去年卖爆米花年收入就达千余万元;在合肥,各影城卖品销售额应该有3000万元上下,其中“主力”是爆米花;在上海,爆米花的平均利润率为60%至80%,有的甚至高达90%,远远超过了电影票。
有人统计过,一家影院的收入主要由票房和卖品构成,票房收入需要缴税、分账、充基金,因而最后的利润并不高。例如一张100元的电影票,5元需上缴电影发展基金,6.4元归院线公司所有,根据53%的分账比例,纳税后再扣除3.3元,影院可获得45.85元。如果再去除放映成本,利润率基本低于40%。
单从利润角度讲,卖品的利润确实比票房利润高。可以说,爆米花是电影院的“金矿”,然而要说爆米花拯救电影院还是稍显夸张。实际上,中国院线发展目前大部分还是以票房收入为主,卖品为辅。目前中国电影院里爆米花、可乐等食品的收入还不太可能与电影票房相提并论。
文化生意难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爆米花曾拯救了美国很多濒临倒闭的影院。发展至今,爆米花已成为电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人说,在美国只要是电影院就必有爆米花,即便你不懂英文,只要你闻到爆米花的香味便可容易地找到电影院。
不得不承认,爆米花文化正在逐渐影响中国人。北京影迷张晓告诉记者,自己看电影时一定会买一桶爆米花和一杯可乐,“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而是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不吃些什么,总感觉少点什么”。她对爆米花的这种感觉,显然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作为影院,自然是乐观其成。
然而,电影院毕竟不是小卖部,而是文化场所。去过好莱坞环球影城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专门的电影衍生品商店,其中《变形金刚》系列、《超人》系列、《小黄人》系列、《怪物大学》系列以及迪士尼的各类动画片衍生品都极受影迷欢迎。这些商品的品种并不局限于毛绒玩具,还有服饰、箱包、糖果、U盘、文具等。
有数字显示,在好莱坞,衍生品收入能占到影片总收入的七成,远高于电影票房。如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衍生品收入却超过45亿美元。而在中国,除了食品、广告、租赁这三大进钱项外,电影衍生品的销售情况相当滞后,国产电影收入95%都是来自票房和植入广告。电影院线的衍生品收入十分微薄,甚至没有。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国内电影产业市场产业链还没有完善,导致衍生品开发意识和能力不足,国产电影很少有衍生品出售。偶尔有影片想做尝试,也大多以失败告终。目前在衍生品的开发上创造奇迹的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但与国外相比也差距甚远。有研究人员表示,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的空间十分大,潜力尚待挖掘。对于影院来说,如果爆米花是“金矿”的话,那么衍生品就是“钻石矿”。何时挖出这块“钻石矿”?要走的路还很长。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