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敲诈是新闻界一大公害,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中宣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并通报一批媒体采编人员及假记者、假媒体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新闻敲诈蔓延的势头,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
严厉打击新闻采编人员新闻敲诈
新闻敲诈,指的是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对基层单位企业等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
去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从去年到今年,总局再度重拳出击,又连续查办了《中国特产报》《中国经济时报》《西部时报》《企业党建参考报》等媒体机构,以及《今日早报》记者金侃群等新闻采编人员新闻敲诈的案例,严厉惩处新闻界的“害群之马”,切实维护基层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在《中国特产报》及其记者违法案件中,该报社记者刘会丽、郭焕璋、杨飞多次到宁夏永宁县、灵武市等地采访,以当地涉嫌存在的违规问题相要挟,违法从事经营活动并收取22万元的宣传费。自2010年5月以来,该报记者王铭泽在陕西省咸阳市等地多次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数额巨大。
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吊销《中国特产报》报纸出版许可证;吊销涉案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记录;注销该报社其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负责人表示,这类案件主要利用基层害怕曝光的心理,假借舆论监督之名谋取非法利益,并且真假勾结、相互利用、威逼利诱、团伙作案。同时,一些媒体机构受利益驱动、管理混乱,向记者站或记者摊派经营任务,部分记者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公关公司,以曝光负面消息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对于这些案件必须严厉打击。
坚决打击假记者、假媒体新闻敲诈
今年1月至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部署开展了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基层单位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查办相关案件136起,影响较大的40余起,特别是北京、河北、山西、江西、湖北、陕西等地案件查办力度大。其中北京薛运冒、李凌团伙假冒记者敲诈勒索访民案,河北石家庄马雪鹏团伙假冒记者敲诈勒索案,山西忻州袁凯假冒记者敲诈勒索案,陕西西安“10·15”网络新闻敲诈案,湖北法制与社会杂志鄂西北工作站案,江西鄱阳“8·23”假冒记者敲诈勒索案等案件的查办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限期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规新闻单位,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规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并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形成震慑效应。
同时,将建立健全新闻敲诈案件“双移送”机制,既要严厉打击新闻采编个人的违法违规和犯罪行为,还要严肃追究新闻单位领导的管理责任。并强化日常管理和制度执行力,加大对违规记者站整治力度,把好人员准入退出关,加强队伍建设。
打击“三假”方面,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发动群众举报、大力收缴非法报刊、加强案件查办工作、坚决查处非法网络媒体、打击内外勾联行为,同时追究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负责人同时呼吁,广大基层单位企业和群众,应增强对真假记者证、真假记者的辨别能力,及时举报,向有关部门举报相关线索。
据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