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2年5月1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力搜救失踪群众救治受伤人员科学组织确保抢险救灾有力有序
刘伟平在岷县指导抢险救灾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本报岷县讯(甘肃日报记者白德斌)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委托,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5月11日下午赶到岷县,察看“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指导抢险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伤人员和受灾群众。

  下午2点半,刘伟平一到岷县,就来到梅川镇一座被洪水冲毁的桥梁前,察看桥梁受损情况,询问抢险处置进展。洪水来袭时,十分迅猛,将桥梁一端冲塌,并导致桥上一名群众不幸遇难。

  刘伟平说,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是全力搜救失踪群众,抓住救援的黄金时间,集中力量,尽最大努力开展救援。

  茶埠镇是这次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突如其来的冰雹和洪水席卷了茶埠镇的中心区域。街道上淤积着一尺多厚的淤泥,两旁的房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较为严重的院内、屋内都是泥浆,部分屋顶坍塌。

  刘伟平踩着淤泥走进茶埠镇,仔细察看了群众受灾情况,了解受灾群众目前的安置与生活。在茶埠镇中心小学院内,21顶救灾帐篷已经搭起,群众和当地干部正在将救灾物资和生活用品搬进安置点。

  刘伟平说,受灾群众安置是当前和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保证每一个受灾群众都有安全的临时住所,有饭吃,有干净水喝。这是政府的职责。在安置过程中,要采取集中安置和鼓励投亲靠友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尽量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受灾群众安心。

  耳阳河从茶埠镇中心穿流而过,暴涨的洪水夹杂着沙石、树木,阻塞了两座桥的桥洞,致使洪水漫过桥面,并将桥上部分水泥浇筑的栏杆齐根折断。

  在桥上,刘伟平说,要尽快对桥上的石头、树木等杂物进行清理,组织专家对桥梁受损情况进行检测、鉴定,并做好交通疏导,确保桥梁能够安全通行。要组织力量,和群众一起尽快清除街道和群众院内、房内的淤泥,为下一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打下良好基础。

  在灾害中受伤的群众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救治。岷县中医院共收治了15名受伤人员,其中1人伤情较重。刘伟平来到伤员病房,仔细询问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方案。

  68岁的年汉才老人为了保护孙子,被洪水卷来的石头砸伤。目前,在省市医疗专家和县医疗工作人员的治疗下,伤情平稳。刘伟平关切地询问了年汉才家里的受灾情况,他说:“这次灾害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这里的灾情和受灾群众,王三运书记特意委托我来看望大家,希望你们安心养伤。我们会尽全力进行救治,让大家早日康复。”

  刘伟平还叮嘱医护人员要全面细致地对每一个伤员进行会诊,科学确定救治方案,确保救治达到最佳效果。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要和省、市专家一起深入乡镇卫生院和边远的受灾地区进行巡诊,保证每一个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救治。

  刚从医院出来,突然乌云密布,不到一分钟,黄豆般大小的冰雹席卷而来,砸在车上发出如放鞭炮般的声响,持续了约一刻钟,才渐渐平息下来。

  大雨中,刘伟平赶到驻地,立即听取气象部门关于今明几天气象情况的汇报,掌握科学有序开展救灾工作的气象依据。

  晚上9点半,刘伟平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了最新灾情和抢险救灾情况汇报,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和王三运同志的批示,对已开展的救灾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重点对做好下一阶段抢险救灾工作和安置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和措施,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坚持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要组织足够的力量,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开展搜救工作,千方百计搜救失踪人员。省政府决定,救治经费从民政应急资金中支付。要调集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精心组织救治因灾受伤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二)立即开展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和善后工作。省政府决定,对此次灾害中遇难人员,每位按8000元标准发放抚慰金。要迅速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深入遇难人员家中,安抚好遇难者家属,稳定群众情绪,帮助遇难人员亲属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

  (三)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在应急期的15天内,对受灾群众按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应急期后以3个月为过渡期,对“三无”人员每人每天按10元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并鼓励受灾群众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特殊困难的由岷县政府选择安全地带搭建帐篷解决居住问题;省水利厅要在确保临时供水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长期人饮工程供水和水毁农田水利工程恢复的规划编制,并指导岷县做好实施工作。要做好调运的救灾物资、捐赠物资的保管和发放。

  (四)抓紧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要尽快恢复水毁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信设施,加快定西地区的气象雷达布局和建设工作,抓紧清除道路、桥梁淤泥、木材等冲积杂物的工作,保障道路的正常通行,为抢险救灾创造条件。

  (五)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好卫生和动物防疫,坚决杜绝传染病和各类疫情的发生。搞好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灾民安置点的选址和安全评估等工作,严防发生次生灾害。要充分发挥村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向群众预报各类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做好避险。

  (六)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在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抓紧编制相关灾后重建规划,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灾情,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抢险救灾工作落到实处。省政府决定成立“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协调指导小组,负责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整个抢险救灾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岷县县委、县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抢险救灾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定西市委、市政府要派专人在现场加强协调指导,保障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对全省的防灾减灾工作要进行一次全面部署。特别要从落实责任制出发,进一步做好防灾的预报预警、避险转移以及发生灾情之后有效实施应急处置、抢险救灾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使全省防灾减灾工作能够做到高效有序运转。

  省军区参谋长李林参加现场办公会,省长助理夏红民、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参加会议并一同察看灾情。

  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受灾人数已达35万 37人遇难 19人失踪

  本报讯(首席记者邢剑扬 记者杜斌)5月11日22时30分,岷县县政府发布最新消息,截至11日18时统计,“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35.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人数上升至37人,失踪19人,51人受伤住院治疗。

  据当地政府通报,5月10日下午5时32分至6时15分,岷县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降雨量达到69.2毫米,由于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量大,岷县18个乡镇均遭受冰雹暴洪灾害袭击,茶埠及东山区6个乡镇停电,部分乡镇通信、交通中断。据悉,此次灾害中,岷县有23025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9429公顷农作物绝收。国道212线多处中断,部分群众房屋倒塌或受损,紧急转移2.93万人。多个乡镇卫生院受损,多所学校设施受损严重。洮河梅川段堤防工程施工设备被洪水冲走。

  灾情发生后,岷县立即组织2000多名县乡干部深入村社,开展灾情核实、统计、上报及死者身份确认和死者家属的思想疏导等工作。同时,为了降低灾害损失,减少次生灾害,组织应急分队,连夜开展人员搜救、险情排查及灾民和物资的转移安置,并紧急组织大型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水毁道路、水利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紧抢修,指挥国道212线单幅通行。组织12个医疗防疫小分队于11日凌晨进驻灾区,对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对灾区食品、药品、饮用水进行安全监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卫生防疫。

  部队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灾区参与抢险救灾。定西市委、市政府组织周边县区武警官兵、交通警察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之中。

  截至目前,省、市、县已下拨救灾资金490万元,调运帐篷330顶、棉被1160条、大衣100件、炉灶200套、面粉(米)1200袋、食用油200桶、饮用水1900件、方便面1250箱、大饼3250个,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情绪稳定。

  受灾群众安置方面,当地政府在学校、乡政府等地点,搭建帐篷妥善进行集中安置,并动员群众积极投亲靠友进行分散安置。同时,受灾群众也已开始组织青壮年劳力进行清淤除障、自觉恢复各自生产生活秩序。

  据介绍,灾区现在急需帐篷、棉衣、食品、药品等物资支援。

  目前,抢险救灾工作仍在紧张有序推进,详细灾情正在进一步核实统计中。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三级救灾应急响应

  据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5月11日17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此前针对甘肃定西严重洪涝灾情启动的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提升至三级,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率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等9部门组成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查看灾情,指导开展救灾工作。11日13时,甘肃省减灾委、民政厅将响应等级提升至二级。

  省红十字会紧急救援岷县雹洪灾区

  本报讯(记者赵汇)5月11日上午,省红十字会启动《甘肃省红十字会突发公共事件人道救助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成立救灾工作组,赶赴定西灾区考察灾情,指导当地红十字会开展救灾工作,并迅速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告灾情,申请救灾援助。同时,紧急向灾区下拨价值20.2万元的1000床棉被、1000件棉衣 ,用于受灾群众紧急安置,以上救灾物资于5月11日装车启运灾区。省红十字会要求当地各级红十字会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关注岷县雹洪灾害
   第A03版:关注岷县雹洪灾害
   第A04版:关注岷县雹洪灾害
   第A05版:专 版
   第A06版:时政快递
   第A07版:专 版
   第A08版:政事引擎
   第A09版:关注2012高考
   第A10版:新闻追踪
   第A11版:专 版
   第A12版:大 敦 煌
   第A13版:专 版
   第A14版:街区新闻
   第A15版: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第A16版:国家大事
   第A17版:社会记录
   第A18版:股市风云
   第A19版:生活资讯
   第A20版:天下时讯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人才资讯
   第A23版:作文周刊·金牧场
   第A24版:广告专版
全力搜救失踪群众救治受伤人员科学组织确保抢险救灾有力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