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2年5月1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甘肃
谷仓:甘肃影像领域的公益标本
  展览中的《流浪的信仰》。   本报记者 房毅 翻拍

  谷仓当代影像馆最靠谱也是最不靠谱的就是没有商业性,这个中国西北地区首家以影像作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中心是非营利性的。

  而公益性之外的专业性、学术性,让其更是如虎添翼——在行业领域内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还赢得了一种难得的尊重。

又一场影像展

  位于雁滩一隅的谷仓当代影像馆被骤然而至的鼎沸所包裹了,600平方米的影像馆内,觥筹之间衣袂晃动。馆门外,仅有的一部电梯频繁地上下运行着。

  在王玫眼中,就像多年来在这里举行的每一场影像展一样,“《流浪的信仰》——杨延康、彭祥杰摄影原作展”依旧是在这样一个黄昏时候,淡淡地出现,然后淡淡地结束。

  王西野喜欢黄昏,觉得一天之中只有这一刻是庄严的。这个身上混合着文艺和精明气息的“60后”男人,是谷仓影像馆和谷仓艺术机构的创始人。

  从2008年夏天谷仓当代影像馆正式开馆之后,王西野已然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黄昏。此时此刻,王西野内心里“黄昏的庄严”就是杨延康的《藏传佛教》和彭祥杰的《流浪大棚》的那几十幅摄影原作。

  摄影师杨延康耗时10年拍摄的《藏传佛教》纪实摄影专题于2009年在德国获得“亨利·南恩”传媒大奖,此专题也被认为是奠定了其在当代纪实摄影领域地位的力作之一,专题记录的是“出家的僧侣们怎样在寺院修行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及僧侣的关系”。阳光下跳跃的小僧侣,微笑着逗猫的年轻女尼……在谷仓当代影像馆柔和明透的灯光下,杨延康的作品呈现的是在宗教严肃的背景下的另一种生活真实。

  “照片是文字所不能言说的另一种语言。它是记录的符号。”面对着一张张黑白分明的照片,王西野若有所思地说。

  化着拙劣的妆容、穿着蹩脚的三点式的三个年轻女孩表情木然地站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在她们身后是那一辆载着她们常年游走的残破的大棚车;局促的大棚内一对年轻夫妻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嬉戏……陕西摄影师彭祥杰的《流浪大棚》记录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很常见的那些流动演出大棚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后来他们也离(婚)了。”另一个身份是谷仓当代影像馆副馆长的彭祥杰指着那幅“三口之家”的作品说。在跟随流动大棚的多年拍摄中,喜欢江湖、喜欢刺激与激情的彭祥杰同样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带有痛感的体验。

  甘肃摄影协会理事王玫和彭祥杰一样,也是谷仓当代影像馆的副馆长。2004年王玫在谷仓做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示,她觉得当时“什么都不是的自己”能得此机遇全是因为王西野的“不同一般的眼界”和“独树一帜的想法”。

  王玫被王西野所欣赏的作品是一个关注藏地生活状态的摄影专题。

  王西野的母亲信仰佛教,所以有时候不少人觉得他会很关注和宗教相关的作品也合情合理。不过对于王西野而言,这显然不是问题的所在,“我想要的是那种记录生命的状态、生命价值的满怀着人文情怀的东西。”

  一个难得的平台

  职业摄影师吴平关是在谷仓当代影像馆“见到”了自己心中的“丰碑”摄影师徐家树先生。

  旅澳多年从兰州走出的徐家树先生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其那幅作品《心不在焉》——一个小僧侣于匍匐在地的百千僧侣群中回头张望。吴平关心中的徐家树不止于此,“这个是怎样的人物,下雪天出来走一圈,回过头拍的东西就在香港的画报上整篇幅地刊发;还有,在郎木寺还不为多数人熟知的时候,他的足迹早已踏遍了(郎木寺),而他的镜头中留下的是原生态的东西。”从谷仓当代影像馆为徐家树先生先后举行的两次影像展示中,吴平关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徐家树的东西。

  徐家树之后是马克·吕布。

  法国人马克·吕布以他1957年开始拍摄的一系列中国照片引起中国人的关注,他也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他坚持用“局外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摄影师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情怀,也让中国人在观看时,又一次回想起那段特殊的历史。2010年,马克·吕布的《行走在异国他乡》被谷仓影像馆引进兰州。

  从正式开馆以来,谷仓当代影像馆进行的多次展示活动,吴平关几乎没有错过一次,一直以来,他总是视这里为自己学习、交流与感悟的一个难得平台。也是第一次看到马克·吕布原作的吴平关很感慨地说“很难得”。

  在“杨延康、彭祥杰摄影原作展”上,王玫碰到了华南大学一位德国籍客座教授,这个明年准备在谷仓办影像展的德国人此次先来考察。“他连连向我表示了自己的惊叹,说谷仓的高水准超出了他的所想。”王玫说外国人是从一些细节中窥探出全貌的。

  而对于谷仓当代影像馆,王玫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一次之后,我还参与了谷仓搞的兰州本土摄影师作品展览,2009年还被带去平遥国际摄影节以及美国洛杉矶华人摄影展。”王玫清楚地记得在平遥的时候,自己的作品被一位意大利女策展人莫妮卡发现,随后其作品就被选入由莫妮卡负责的一部展示16位中国摄影师作品的法国杂志。

  “‘向内引,向外推’,这是谷仓当代影像馆发挥的社会作用,也是它存在于这样一座城市的更不平凡的意义所在。就是‘谷仓’第一次将我们甘肃的摄影人推向平遥这样的国际影展的。”为此,一直以来,王玫从不讳言自己对谷仓以及对其当家人王西野的推崇,“他就是拓展影像这一文化领域的一个领跑者。”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从一开始,王西野和他的谷仓当代影像馆就未满足于一点一隅。

  投入100万元,签下了10年合同,举办五届活动,去年王西野的这一大动作不但将面临搁浅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救活了,还意味着他进行公益的范畴在延展。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一个民间的、公益性质的摄影奖项。它推动纪实摄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唤人类良知与社会公正,拓展纪实视野。传统纪实精神与方式的传承是它的基本精神,同时鼓励纪实的个性化表达。

  事实上在举行第二届的后期,“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已经陷入资金困境中,是谷仓当代影像馆及时给了十多万元的公益性资助。

  “这是一个资助性的公益性奖项,我从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对于这个奖,我看重的是它在推动纪实摄影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的意义。”说这番话的王西野的另一个身份是“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理事长。

  尽管此事依旧是在王西野低调处事的方式中进行的,但是在网络上“向这位中国摄影的重要人物致敬”的赞誉此起彼伏,众多网友认为兰州人王西野此举将推动中国纪实摄影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目标是10年后在我们努力下,这个奖项将更加规范,更加具有生命力。”王西野承认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但一切也就到此为止,因为他个人及其谷仓艺术机构等都不会在“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中做任何冠名之举,同时该奖项将会按照基金会模式来运作,作为唯一的理事单位的“谷仓”是不对奖项的评选进行任何干预的。

  一个公益标本

  从最初的徐家山到现在的雁滩,谷仓当代影像馆变换了的只是地理位置,从没有改变的是它的公益性和专业性。

  不过,也正是这个“从未改变”,让王西野饱受非议。

  “傻着呢,拿上钱干那么个事。”职业摄影师徐旭是王西野的朋友,他们曾与谷仓当代影像馆合作了一年多。多年来,徐旭耳边没少听到这样说王西野的话。徐旭自己也问过王西野“为什么要这样做”,王西野的回答让他记忆深刻:“做纯粹的艺术,我情愿。”

  或许,对于王西野带着喜欢的心态和情结做事的行为,只有像徐旭这样的朋友才可以真懂,并相信他是超越物质而追求精神享受。

  2010年,在王西野引进马克·吕布影像来兰展示的北京谈判中,徐旭一直随同参与。“马克·吕布虽然游走过中国很多地方,却没来过兰州,所以在和他的经纪人谈判时,对方对我们这样一个偏僻的西北之地的展示水准表示怀疑,最后能达成协议谷仓退让了很多。”徐旭说王西野答应了马克·吕布经纪人提出的购买一部分作品的苛刻要求。

  “不过,购买作品不是达成协议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王西野)的崇尚艺术的精神还有谷仓具备的实力最终赢得了协议。”徐旭说。

  去年,谷仓当代影像馆花了一笔不小的钱收藏了日本极端异色摄影师荒木经惟一套少见的完整记录生命状态的作品。“这部作品分为《新婚之旅》和《感伤之旅》,镜头真实地记录了摄影师和太太从新婚开始直到太太去世的生活,作品充满人文情怀。”王西野说明年还将在全国举行这套收藏品的巡展。为了收藏这套作品,王西野亲自跑到日本拜访了摄影师本人。像这样的收藏,王西野更强调的是收藏的过程而非收藏价值。

  王西野收藏摄影师赵铁林的作品,在徐旭看来就是一种善举。“2009年4月的一个晚上,当听到赵铁林得了重症,朋友们在北京为其搞作品拍卖后,王西野带我们连夜开车就出发了,最后王西野一口气买了10幅作品,是众多买家中买得最多的。”

  几年前,吴平关出摄影专辑《西北偏西》时,王西野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吴平关还记得作为嘉宾参加甘肃摄影年会的王西野当时在会场向多人打问“甘肃摄影圈里谁最需要资助”?

  一面是个成功的买卖人,一面又是个艺术家,王西野是多面的。他的摄影集《擦痕》出版后送了吴平关一本,后来两人见面了,王西野就问吴平关“(作品)怎么样?”吴平关的回答是:“这样装帧制作的(作品集)我家里已经有了。”王西野随即便抛出一句“谁叫咱有钱呢!”

  朋友间这样的戏谑之后,吴平关心里对王西野更有一个理性认知—— “一个内心强大的小老板,他内心里有文化有艺术。”

  “他这样的人会被历史留下名字的。”吴平关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雷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今日要闻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关注2012高考
   第A05版:广告专版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广告专版
   第A08版:城市快报
   第A09版:专 版
   第A10版:时政快递
   第A11版:专 版
   第A12版:第一现场
   第A13版:专 版
   第A14版:警 事
   第A15版:街区新闻
   第A16版:省内扫描
   第A17版:法 案
   第A18版: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第A19版: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第A20版: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第A21版:时事新闻
   第A22版:社会观察
   第A23版:新闻中心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B01版:文体时事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天下时讯
   第B04版:体坛快报
   第B05版:体坛看点
   第B06版:情感·讲述
   第B07版:兰州故事
   第B08版:市民之家
   第C01版:品味周刊
   第C02版:母亲节·爱心计划
   第C03版:母亲节·爱心计划
   第C04版:母亲节·爱心计划
   第C05版:楼市传真
   第C06版:楼市传真
   第C07版:生活资讯
   第C08版:股市风云
   第D01版:今晨信息
   第D02版:生活资讯
   第D03版:生活资讯
   第D04版:人才资讯
   第D05版:人才资讯
   第D06版:生活资讯
   第D07版:生活资讯
   第D08版:综合资讯
谷仓:甘肃影像领域的公益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