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阿勒泰:为古老写下最后一笔
一位年轻女性在巨大的荒野当中寂寞地散步,仿佛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阿勒泰的角落》似乎具有19世纪欧洲文学特有的那种魅力。
凭借散文的体裁,作者得以自由地兴叹她遭遇的种种片断,从哈萨克姑娘、醉汉、流浪狗到梦一般的、铺满成千上万白蝴蝶的道路。她告诉我们,在欧亚大陆腹地深处,大自然依然伟岸广袤。然而,即使这一方天地也并非始终沉睡在昨天,游牧者的迁移路线与公路并存,摩托车和汽车淘汰掉马与骆驼。就在李娟描绘的这些片断中,世界像光一样闪烁,像火焰一样跳跃,在四处显露出细碎的影迹,最后于读者的脑海中渐渐拼凑完整,形成一幅悲怆的图景。万物与人一样,都是那么艰苦而忍韧地存活着,却又懵然于如此生存的意义。
实际上李娟是为阿勒泰即将被现代文明彻底改造之前最后的宁静时刻做了见证式的留影。她所见到的桥头,这个一度刻意地建满现代化设施却忽然全员四散人去房空的小城,不过是电子与钢铁的文明派出的暂不成功的小股先遣队而已,大部队已蓄势待发,转眼就会轰驰而至。
书评人 孟晖
《青年结》:目标坚定勇往直前的文本
与当下的许多小说不同,《青年结》真实而尖锐,内蕴着热烈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和巨大的悲剧感,读来令人揪心和震撼。
作者写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形,以及底层社会所承受的痛苦,所付出的代价。刚刚绽放就凋谢的爱情之花,刚刚起飞就折断的理想之翅,固然令人惋惜,但是,乡土中国的无序给农民阶层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难,更加令人痛心。从赵大春到罗长林的身份转化,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底层,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已经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要想生存,就得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人格,以他者的身份来生存。
反抗——出逃——还乡——复仇——毁灭,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情节链。通过备尝人生屈辱和艰辛,赵大春读完了自己的“大学”,也把沉重的问题留给了那些关注中国社会进步的人们: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有尊严?才能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与那些芜杂不整而又言不及义的“巅峰之作”不同,《青年结》叙事迅捷有力,结构集中严整,仿佛一股湍急的流水,目标坚定,勇往直前,任何走近它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感觉到它的巨大的力量和雄强的信心。
书评人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