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魏娟)10月21日,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考核评估情况正式公布,我省在全国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20个省区市中位居第4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出现了机构设置不合理、领导小组形同虚设、中央下拨资金挪用做办公经费等问题。考核评估最终评选出优秀县区8个、不合格县市区16个,兰州市三县五区中不合格的就有4个。
3年时间9.7万人受益
2007年8月,国家出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我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列入其中。截至2010年5月底,我省申领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已达9.7万人,累计发放贷款8.69亿元,在全国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20个省区市中位居第4位。
兰州市4个县区不合格
今年上半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甘肃银监局及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组成督查组,对2009年以来全省各市州及县市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估。考核最终评选出会宁县、陇西县、榆中县、甘州区、民勤县、武山县、瓜州县、宁县等8个优秀县区,这些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机制健全、管理规范。不合格县市区16个,包括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皋兰县,白银区,景泰县,文县,甘谷县,康乐县,合作市,临潭县,碌曲县,岷县,永靖县,广河县,东乡县。
贷款经费被用作办公经费
考核情况通报中指出,兰州、金昌、陇南、甘南、临夏等市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形同虚设,从未召开过会议,金昌市和临夏州对所属县市区考核评估工作未进行复评。兰州、酒泉、金昌、陇南、临夏5个市州把学生资助工作简单地挂靠在教育部门相关内设机构,严重影响贷款工作的正常开展。
部分县区资金管理不严格,中央财政每年下拨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奖代补资金并没有全部用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真正用于贷款工作的资金比例很小,部分县市区教育局用于弥补局内办公经费不足,这些问题在甘南州、陇南市、甘谷县较为严重。部分县市区欠息率也较高,广河县、东乡县、碌曲县、文县均为100%欠息。
今后考核不合格将被问责
省政府今后将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纳入对市州政府的考核内容。省政府规定,对本次考核不合格的16个县市区、考核合格但未成立专门机构及欠息率超过10%的县市区提出批评,并限其于2010年11月30日前整改。同时,对今后年度考核评估不合格和欠息率较高的县市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