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亲可敬的爸爸,无私父爱撑起我残疾的身躯

  受访人:田旭 采访人:黄建强 本报记者 采访方式:来信、电话采访

  没有了父亲的日子,我的精神家园变得支离破碎、荒芜一片

  天底下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我的父亲对我五十多年来的关怀体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我永世难忘的。

  我是个残疾人,行动不便,对我来说,没有父亲就没有我的一切,父亲就是我的天空,我的灵魂,扶持我走过了我的大半生。没有了父亲的日子,我的精神家园变得支离破碎、荒芜一片。随着岁月流逝,我对父亲的痛逐渐化为连绵不断、恒久长远的思念。

  父亲去世一周年了,每次回想起父亲,我就会泪水汪汪,悲情难收,心中万分悲苦。秋夜雨骤,对着父亲的相片回想他的一生,脸颊上早已是一行行风干了的泪痕。我时刻想着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想着父亲在我的人生路途上给我的所有感动,深深追忆我和父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无数个夜晚,我都梦见父亲正在和我探讨历史、论说国家大事。

  父亲去世前一年多一直身体不好,经过多次住院治疗,最后确诊为肺结核陈旧性复发、免疫力低下最终造成脏器功能衰竭,88岁的老父亲最后撒手人寰,离我而去。

  父亲就是我的神,他是支撑我生命的坚强后盾

  我一直自责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没能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和孝心,这成了我心中永久的伤痛。

  父亲在住院期间,我因为身体残疾,始终没能去看望过父亲,直到去年9月4日,母亲怕父亲有个意外,我再见不到父亲,提前将我用车接到医院,我这才见了父亲最后一面。那天我到病房时,父亲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我不停地贴近父亲大声呼喊着他,但父亲一直没有睁开过眼睛。父亲已经瘦成皮包骨头了,他的喉咙中不断地呼噜呼噜地响着,好像是痰卡在喉咙里出不来,但刚强了一辈子的父亲已经没有力气吐出痰来了。看着父亲不断起伏着的胸部,脸色因呼吸憋闷而显出青紫色,我心中万分悲痛,犹如刀绞。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病床边输液架上的吊瓶里清凉的液体缓慢地一滴滴输入父亲体内,心中不停地默念着,祈祷着父亲的病情能出现奇迹。听母亲说父亲输的是球蛋白,一支要好几百元钱。这种高级药真的有用吗?我真希望这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即刻能把父亲从死神的手里救回来。我哀求医生尽一切力量抢救父亲的生命。

  看着我的爱人时不时给父亲喂点牛奶,以便维持父亲微薄的营养输入,我心中难受得好似万箭穿心,我含着泪对父亲说我要留下来晚上守候父亲,以尽我一份对父亲微薄的孝心,但母亲坚决不让我留下来,她说:“你行动不方便,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怎么能照看病人?你有这份心意,你爸心领了,我也不会怪你的。”我恨自己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从小到大都是父亲照顾我,到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我都不能照顾他一次,我心中的痛苦无法言表。在母亲的坚持下我没有再多说什么,我给家人的麻烦已经够多了,我只能默默地哀痛。在回来的车上,我伤心了一路,泪流了一路。回家后我天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我天天期盼着奇迹赶快出现。说实话,我不敢失去父亲,我从来不敢想这件事。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是我的神,他是支撑我生命的坚强后盾,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是我安全幸福的温暖港湾。如果父亲不在了,如同我的守护神不在了,我的生命的港湾不在了,叫我何处去栖身?

  当母亲来看我时,听说父亲病情有所好转,人清醒了,精神也好了点,能吃东西了,我心中像喝了蜜糖一样甜,别提有多高兴了。我还安慰母亲不要太悲伤,父亲的病一定能好,一定能够把春节过了,因为11月26日就是父亲88岁生日,我想88是个吉祥的数字,只要度过春节,父亲再活10年不成问题。我每天打电话向家人询问父亲的病情,心头也豁然开朗。然而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临了,2009年10月6日晚上8时,妹妹打来电话,她哭着说父亲已经去世了,当时只有我母亲和妹妹在身边守着。听到这个噩耗我嚎啕大哭,不断地捶胸顿足,涕泪滂沱。我痛悔在父亲临终前没能见上他老人家最后一面。

  第二天朋友开车带我去医院,一下车我就跪倒在地大哭不止,想起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越哭越伤心,几乎昏厥。我不停地责怪自己,不停地向父亲哭诉,很多人都来劝我。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我被人硬背着上了楼。

  晚上我要去守灵,母亲说我行动不便,守灵就免了,父亲已经领我的情了。看着母亲哀伤的眼神,我同意了。我呆坐在沙发上整整一夜,可怜的父亲,刚强了一辈子的父亲,临终摊上一个一点也支不上事的不健康的儿子,他该是多么的悲哀啊。我气恼地捶胸顿足,父亲要我有什么用?!

  到了第三天早上送灵,我要求去华林山送父亲一程,母亲又没让我去,我悲伤地跪趴在地上大声嚎哭,以头顿地,不停地责怪自己,真想随父亲而去。

  想起当年的一幕我热泪奔涌,那些温暖的片段永远铭刻我心中

  办完了父亲的丧事,我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往事如烟,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多年来对我的关怀体贴好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而且还是延安大学毕业的,他是随着8·26兰州解放的炮声会同第一野战军一起进入兰州城的。

  父亲本来是要去北京工作的,可是我的外爷不让我母亲去,于是我父亲就留在了兰州。我是1954年出生的,我常常想,要是我父亲当时去了北京,我肯定出生在北京,我就不会得小儿麻痹后遗症了,那该多好呀!

  父亲对我很关爱,从来没有对我动过一指头。小时候,他对儿女的学习抓得很紧,“文革”十年我们写了10年的毛笔字,当时父亲规定我们每天要写10篇大楷10篇小楷,他亲自检查给我们画圈。父亲还告诉我们练字口诀:先学柳,后学欧,赵字不学自然有。

  虽然我身体残疾,但父亲一直教导我精神上不能残疾,小时候他经常给我讲战斗英雄的故事,讲古代文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到我慢慢长大后,他又给我讲古代明君贤相、忠臣义士的故事,还不断教导我做人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以后随着年岁渐长,我读了不少书籍,特别是参加工作后,我和父亲的交流范围就扩大了,我们谈古论今,经常探讨得热火朝天,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过后又和好如初。现在想起那些往事,那是多么甜蜜温馨的岁月啊。

  我是坐着父亲的自行车长大的。在我20岁前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我去上学、游玩。有一次父亲单位给他发了一张戏票,记得是秦腔《十五贯》,父亲为了让我能看到,他一直用自行车把我带到工人文化宫影院,把我送进去看戏,他却在外面一直等戏散了场又把我带回了家中。

  17年前我因误食长芽的洋芋中毒,经治疗出院后,因为胃里难受不想吃饭,父亲大热天骑自行车端着一茶缸西红柿鸡蛋面片,汗水淋漓地给我送来,并在旁边不断地哄我:“狗娃你吃,狗娃你吃。”回想起当年的一幕我热泪奔涌。那些温暖的生活片段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因为残疾,上世纪70年代我既不能参军也不能上大学,当时也没什么个体经营户。我曾经想过刻图章、修表、学裁缝,但父亲都不让干,他让我去学中医。我15岁学的中医,1973年又上了兰州市卫校西医班,父亲的决定让我以后有了一个饭碗。

  父爱无私,大爱无疆。我总觉得父亲始终没有离开我,坚信他一定是去了某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万籁俱寂的星空里和我遥遥相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靓盘在线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今日要闻
   第A05版:今日要闻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时政快递
   第A08版:政事引擎
   第A09版:新闻追踪
   第A10版:时政快递
   第A11版:事 件
   第A12版:广告专版
   第A13版:警 事
   第A14版:街区新闻
   第A15版:法 案
   第A16版:关注金城打车难
   第A17版:专 版
   第A18版:关注金城打车难
   第A19版:记录陇原
   第A20版:今日关注
   第A21版:新闻调查
   第A22版:新闻超市
   第A23版:广告专版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A25版:国家大事
   第A26版:时事新闻
   第A27版:社会观察
   第A28版:社会记录
   第A29版:天下时讯
   第A30版:万国景象
   第A31版:股市风云
   第A32版:股市风云
   第B01版:文体世界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娱乐视听
   第B04版:体坛快报
   第B05版:体坛看点
   第B06版:体育彩票
   第B07版:西部地理
   第B08版:情感·亲人
   第C01版:消费周刊
   第C02版:前沿观察
   第C03版:行业动态
   第C04版:市场热点
   第C05版:广告专版
   第C06版:广告专版
   第C07版:广告专版
   第C08版:广告专版
   第D01版:今晨信息
   第D02版:生活资讯
   第D03版:生活资讯
   第D04版:人才资讯
   第D05版:综合资讯
   第D06版:生活资讯
   第D07版:生活资讯
   第D08版:市民之家
可亲可敬的爸爸,无私父爱撑起我残疾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