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 文化甘肃
甘肃画院:二十芳华正逢春
  1990年甘肃画院成立时的情景。   本报记者 房毅 翻拍

  从1990年正式挂牌到今天,甘肃画院建院整20年。

  20年虽然不长,但甘肃画院一路走来并“不平坦”。

  回观这一段充满了激奋、蹉跎、欣喜、徘徊的经历,很多人感慨于历史的坦然和包容——因为这一切在岁月的冲刷下都释然为平静,凝结为成熟。

  20岁之于人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而之于甘肃画院——甘肃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甘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则又是一个崭新旅程的起点。

  

  黄胄的提议

  20年前,在甘肃画院成立大会上,作为首任院长的毛敌非发表了题为《为发扬丝路书画事业而奋斗》的讲话。20年后的庆祝大会上,留给毛敌非的座位空着,他没有来。“腿疼,行动不方便。”79岁的毛敌非解释说。

  59岁时,毛敌非从省外事办到了甘肃画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全国书画艺术与其他事业一样,得到了蓬勃发展,开启了它繁荣兴旺的时期,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都建立了书画院,甘肃画院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这是毛敌非在《为发扬丝路书画事业而奋斗》中的发言。20年后,说起甘肃画院的建立,他基本上还是照搬原话,但特意提到了一个人,黄胄。

  “是黄胄提议设立甘肃画院的。”毛敌非说。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是为宫廷服务而设立的。那时画院的专业画家们记录和描绘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皇家生活,或专门创作宫廷收藏的艺术作品,他们为中国绘画历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艺术的发展。1956年,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共同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上提出有关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1957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部的报告。同年,中国画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出席成立大会并作了长篇讲话,文化部直接聘任了一批知名画家。此后,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相继成立了画院。新中国建立的画院集中了社会上有很高造诣的中国画家,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创作条件,让他们专门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

  不过甘肃画院的设立,在曾任甘肃画院副院长的段兼善的记忆中是有“争议”的。

  “对设立画院,开始一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甘肃经济落后,不应当成立画院来增加省上的财政负担;另一种认为,虽然甘肃自然地理条件不如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但从历史上看,甘肃地区的文化发展从未停止过,有些阶段还相当辉煌,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能因为经济暂时不发达,就对文化不予重视,还是应当力所能及地支持文化建设。”事实是,后一种意见得到了省上领导的肯定,批准成立了甘肃画院。

  毛敌非回忆,黄胄是1982年左右来甘肃的,故地重游的同时举办了书画交流活动。

  “黄胄曾在甘肃呆过,对这里有感情,他来了之后,省上很重视,还宴请了他。当时参加宴请的有省长李登瀛、常务副省长葛士英,席间,黄胄说现在各地都成立画院,建议甘肃也成立画院。”当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的毛敌非参加了此次宴请,他说对于黄胄的这个提议,当时在座的领导都表示赞同。

  贺立才的“眼泪”

  直到今天,还有人为贺立才惋惜。

  1984年甘肃画院筹备领导小组成立后,贺立才从博物馆调过来,成了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基建。当时,筹备小组组长是常务副省长葛士英。

  贺立才是美院出身,到甘肃画院之后,从筹备阶段开始一直到画院成立,他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就这样,他丢了自己的专业,很可惜,这个后果导致他后来在工资待遇上都很吃亏的。”甘肃画院一级美术师王宏也是在画院筹备阶段就从甘肃美术出版社调来的,在画院20年,她了解很多情况。

  贺立才是画院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是当时四个副院长中的一位。

  “困难重重,实属不易,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记。”贺立才用几句话总结了甘肃画院的建设过程。

  “画院选址,最初指定的地方是北山的五星坪,我们到实地勘察,那里当时没有任何基础设施,水、电、路等都没有,根本不行。后来,市城建局又将地方定在五泉山东龙口,不过那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搬迁安置问题无法解决,不得已这个方案又被放弃。在此情况下,经常务副省长葛士英召集有关部门开会调研,最后才选定在今天的滨河路。”贺立才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没有葛士英,就没有甘肃画院。“当时省财政比较困难,画院建设项目几经波折,相关费用无法落实,眼瞅着这个关乎全省美术文化事业的工程陷入濒临流产的境地,这一次,又是葛副省长起了决定性作用,费用难题得到了解决。”

  王宏记得当时和她一样调来的画家,比如搞版画很出名的现在在北京的王冰等,进行义务劳动也是他们一天的工作内容之一。“搬石头,种树,翻地,这些活我们都干过,我当时还兼收藏室工作,王冰还跟着贺立才跑基建。”王宏说那个时候的画院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没有什么树木高楼,所以,天冷刮风的时候,风就像刀子。“贺立才整天要在工地上跑,现在他身上的病就是那时落下的。”

  后来当了领导的贺立才给王宏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

  “尽管他是搞行政的,但是他是真正的美术专业出身,所以,在画院引进人才的时候,他是很有水准很专业的,那时候靠‘关系’是进不来的。”王宏说。

  给普通职工拜年,是贺立才当领导时候的作为。王宏说,有一次,贺立才去一个画家家里拜年,当看到这个画家的家非常狭小时,贺立才流泪了。

  还有一件事,王宏说当听到画院建设期间,大家亲手种植在画院里的树木花草人为地遭到破坏时,已经退休多年的贺立才说了一句“寒心得让人心里流泪”。

  所以一直以来,王宏个人始终认为在画院的历史上,贺立才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曾经的“风雨”

  三天不画画就会疯的王宏,曾经有一年没有动过笔。因为神经衰弱,长时间失眠。

  “那是我在画院20年的经历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王宏坦言,她所经历的这段时期,也是画院陷入低谷的时期。“人心散了,整个画院乱套了。”

  蒋志鑫、王冰、王铁成、莫晓松、曹建成……很多人离开了。

  王宏说,她自己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也选择了“走”出去,只不过这个走不同于蒋志鑫他们走得彻底,“我跑到外面去采风,我的创作以骆驼为主,所以,沙漠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深入沙漠,望着波浪起伏的沙丘,那一刻你会感觉到世界是那样的平静,一切烦恼都是不存在的。”

  在面对沙漠世界的时候,回忆曾经的美好帮助王宏忘却了烦恼。

  “记得画院一期工程完工后,开始栽种进树木花草,那些松柏、竹子都是那时候我们顶着太阳亲手种的。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相处很简单,大家一心想的就是把我们将来工作的地方建好。”王宏说从筹备阶段大家挤在和平饭店附近租的两间房子工作开始到画院成立的几年,是她所感受过的一段温馨的时光。

  和王宏一样,1990年调入甘肃画院现在北京发展的王铁成也还记得曾经的美好岁月,那个被认为是甘肃画院黄金时代的时期。

  “画院的每位画家都有一间不小的画室,从画室向窗外一眼望去,滨河风景尽收眼底。领略黄河水起水落,眼观两岸景色冬去春来,自然会让人想起‘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来……每逢想起在画院的那段岁月,总会想到当年画院创建时院领导的胸怀与气魄及有志开创事业的一群人,深感画院的成长和发展渗透着大家的生命和心力。”20年后,王铁成在他回忆甘肃画院的文章中,感慨当年甘肃画院宽松、幽静的环境和氛围,是探索艺术、生活、创作的最佳互动场所。而那段美好时光,也成为他们甘肃画院里的每个人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不断升华的标志性经历。

  到今天,王宏说起那段经历,认为对画院而言,那段经历付出的代价最大的还不是声誉的下跌,而是人才的流失。

  负载与期待

  二级美术师毛志成是2004年进入甘肃画院的,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他时常走动于画院。在他的感觉中,现在这个阶段的画院不像前几年那样“管理乱”,而是呈现出一种逐年走向正轨的状态。“仅展览而言,去年一年就达到了饱和,应该说是画院自成立以来最为兴盛的时光。”

  2004年马国俊和安邕江搭班子,成为甘肃画院第四代领导班子,马国俊任院长,安邕江任党委书记。马国俊说,用安书记的话说,他们接班时的甘肃画院就是三个字:散、穷、乱。

  在马国俊眼中,甘肃画院的20年走得比较坎坷,他将其划分为创业阶段、过渡阶段和发展阶段。“我们这个时期属于发展阶段,当然这个发展是有个定语的,是稳定、和谐、过渡的发展。”领导班子团结是马国俊他们这一个班子领导最为强调的。

  “甘肃画院是经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专业美术创作研究事业单位,加挂甘肃美术馆、甘肃书法院牌子。经过20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画院的学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甘肃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甘肃美术创作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经过20年风雨磨练的甘肃画院已经造就了一支团队,而这支团队已成为引领甘肃美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至少目前,从成立之初就以国画为主的甘肃画院已然成为全省国画创作的聚焦点。”马国俊说尽管一路走得坎坷,但是甘肃画院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

  有时候,当人们以人生珍重的态度真实地来回顾自身的变化和集体的发展变化时,会不由得敬畏历史的胸襟和历史的力量,因为它使我们有勇气和动力展望未来。

  “争取用10年的时间,到2020年左右,把甘肃画院办成西部一流的省级画院。”安邕江书记在他的题为《潮平两岸阔》的20年庆典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

  20年如烟往事并不模糊,甘肃画院负载着人们对甘肃文化发展的期待、努力和作为。这也许不仅仅是甘肃画院对自身的期待。

  ■ 本报记者 雷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广告专版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今日要闻
   第A05版:城市快报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市政追踪
   第A08版:时政快递
   第A09版:关注今冬供暖
   第A10版:时政快递
   第A11版:专 版
   第A12版:事 件
   第A13版:街区新闻
   第A14版:爱心行动
   第A15版:重 案
   第A16版:法 案
   第A17版:警 事
   第A18版:今日关注
   第A19版:新闻追踪
   第A20版:新闻调查
   第A21版:省内扫描
   第A22版:新闻超市
   第A23版:新闻超市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A25版:国家大事
   第A26版:时事新闻
   第A27版:新闻中心
   第A28版:社会记录
   第A29版:天下时讯
   第A30版:万国景象
   第A31版:股市风云
   第A32版:股市风云
   第B01版:文体世界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娱乐锋线
   第B04版:体坛看点
   第B05版:体坛快报
   第B06版:晨 曲
   第B07版:情感·讲述
   第B08版:广告专版
   第C01版:地产金刊
   第C02版:酒饮真经
   第C03版:华服盛饰
   第C04版:市民之家
   第D01版:今晨信息
   第D02版:生活资讯
   第D03版:生活资讯
   第D04版:人才资讯
   第D05版:综合资讯
   第D06版:生活资讯
   第D07版:生活资讯
   第D08版:饕餮美食
   第E01版:家有喜事
   第E02版:诞生喜报
   第E03版:庆生喜报
   第E04版:纪念寿辰喜报
甘肃画院:二十芳华正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