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陇西县有两兄弟在当地发现大量远古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将填补甘肃石器时代乃至我国史前考古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实物空白,可能成为轰动考古界的一次重大事件。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所谓轰动考古界的重大事件,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惊人消息:陇西考古有重大发现
10月13日有消息称:近日,陇西境内修筑天(水)定(西)高速公路时,当地农民在火焰山脉及渭河两岸取土现场发现完整的古人头骨和石斧、陶片、动物骨骼等古文物,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明的佐证。发现者王自升、王自恒双胞胎兄弟多年来追寻古代文明,因而他们才慧眼识宝,使这些宝贵文物得以保存。我国考古研究的权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文明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情况至今还不清楚,这是我国史前考古的一个薄弱环节。”消息称,陇西的这次发现或将弥补这一时期的空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了他们上交的实物标本20多件,并得到省文物专家的肯定且颁发了荣誉证书。这次发现亟待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的进一步考证,如果最终确认,将是轰动考古界的一次重大事件。
消息还称,王自升、王自恒兄弟二人20年来寻觅的足迹踏遍陇西以火焰山脉为主的渭河流域20多平方公里的山谷沟壑,收集因山体滑坡而逐渐露出来以及人们在砖厂取土、平田整地、修筑山间道路、退耕植树时挖出的丢弃野外的各种原始人类遗存物品。截至目前收集到旧石器、中石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实物)和新石器时期实物及标本6000余件,尤其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过度的实物演变过程相对完整,突破了史前考古资料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将填补甘肃原始文化石器时代乃至我国史前考古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实物空白。
当事人:“近期”没有“重大发现”
10月18日,记者在陇西县城找到了文物收集人王自恒,其家中有26个大木箱,里面装的全是他从陇西县城周边捡来的各种陶罐碎片、石头及动物的部分骨骼,总计6000余件。
王自恒告诉记者,陇西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到处是古人类生活后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层,在野外随便转一圈,就能捡到古人类的各种生活、生产工具残片。王自恒的藏品中,最多的是彩陶和素陶残片,以及可能是古人类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镞、石矛、石球,以及骨针、骨锥、骨凿、骨铲、骨刀等。王自恒讲,这6000多件藏品是他和哥哥王自升从1991年至今近20年在陇西县城周边捡来的。
对于此前媒体报道的关于他的“轰动考古界的重大事件”,王自恒告诉记者:首先,最近一段时间他没发现特别有价值的古人类文物,也没有从天定高速取土现场发现有价值的文物,手里的这些文物都是近20年逐次积累的;其次,省博物馆收藏他上交的实物标本20多件也不是“近日”的事,而是2005年的事,且博物馆专家对标本没有做出鉴定结论。
文物部门:“重大事件”是个闹剧
10月18日,记者在陇西县博物馆采访时,博物馆馆长石小军说,对于前几天媒体所报道的发生在陇西的“轰动考古界的重大事件”,他们认为只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只能一笑了之。
石小军告诉记者,陇西最早发现史前人类生活遗迹是在上世纪60年代,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的越来越多。目前经文物管理部门登记并保护的古人类生活遗址有224个。经省文物局考古专家鉴定,目前陇西县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生活遗址均系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齐家文化的,但至今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遗址。
石小军告诉记者,王自恒收集的这些文物残片,从考古研究的角度看,没有太大的价值。文物的发掘和认定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发掘文物时,必须对文物发掘前所在现场环境进行拍照,并要求对发掘时间、周围环境、发掘过程进行翔实的文字记录,而王自恒所持有的这6000余件文物没有任何发掘记录,这些东西发现收集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连发现地点都不能准确提供。
据石小军介绍,2009年底,王自恒称他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文物,也给他们看了几件“貌似”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文物,为了给这些文物断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王自恒一起到文物发现地进行了考察,结果并未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采访中石小军告诉记者,王自恒20年来一直钟情于对陇西当地文物的发掘和收集,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他收集的这些文物确实没有太大的价值。去年,王自恒提出将6000多件“文物”以2万元的价格卖给陇西县博物馆,他们向省文物局有关专家咨询,专家认为,王自恒的这些藏品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接收这些文物残片,可以给予他一两千元的现金,以示对他多年来坚持不懈收集文物的精神奖励,但这一方案遭到了王自恒的拒绝。
文/图 本报记者 邢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