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阵容
人物篇:从李嘉诚到姚明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是她的人民。人民的性格、意志、品德乃至能力、观念、理想等都能辉映出这个国家在方方面面的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案这样写道。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系列片2010年7月起拍摄。近百人的策划和制作团队转战中国多个地理坐标,制作包含一部时长15分钟的专题长片,以及两个或多个时长30秒的广告短片。
其中时长为30秒的广告《人物篇》,将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包括袁隆平、李嘉诚、邓亚萍、宋祖英、姚明、吴宇森、杨利伟等商界、演艺界、学术界等50多位著名人物。
角度篇:引入普通老百姓
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专题片《角度篇》,将涉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其所要摊开的将是写实的中国生活画卷,制作团队选取了当下的热门领域。
其中“少数民族青年在新疆的山坳之间拨打手机”的图像、中国第一次进行村干部基层选举的图片等意味深长的影像也会包含其中。
此外,还有一个桂林鱼鹰捕鱼的画面,旁白引用孟子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以此来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据悉,该片将用于外事活动展示。
摄制组总策划人朱幼光说:“国家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部片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从一滴水做起,尽全力把它做干净,做漂亮,最终必将成为一片大海。”
■ 原因分析
从“被展现”到主动“递名片”
宣传片总导演高小龙说,以往,中国形象都是被展现的,如何让人认识到真正的中国?那就得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让外国人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摄制组总策划人朱幼光坦言,创作团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在于“当代”中国。于是在宣传片中,象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书法、武术等元素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元素。
■ 外媒声音
对中国形象“偏见”的回击
美国媒体的报道认为,中国推出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背景,是因为国际媒体对中国“带有偏见”。
《波士顿环球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现在有实力对这些偏见予以回击。
新加坡《海峡时报》认为,制作形象宣传片,体现了中国这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提升其软实力的意愿。
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