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先生于2010年4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敦煌考察写生。他每天画一幅画,写一篇日记,用形象和文字记录下了他对敦煌的感受和敦煌文化给他的思考。
本刊选发武艺先生2010年5月20日的日记,以飨读者。
2010年5月20日 莫高窟
上世纪40年代,董希文先生临的428窟,《萨埵太子本生故事》,他在深入研究原画色彩的基础上,还原初绘时的色彩状态,这里想象、主观甚至是乐趣占了主导,所以此画一眼看去并未觉得是敦煌壁画,而是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临摹的方式显然是主动和有趣的。“装饰”是可以调节人的想象力的,我们一度称“装饰”与“艺术”无关,是将“艺术”的概念理解过于狭窄,忽略了艺术的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用。“实用美术”也曾一度被划出艺术的范围,以至于我们的美术教育和中国人的整体审美眼光在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装饰”与“图案”应融入到整体的艺术教育思维中去。常书鸿赴法前在国内学的是染织专业,在里昂美术学院学的是油画和纺织图案专业,在他那一代人中,“美术”是“装饰与实用”的,事实上,前人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看待美术的。
在这幅画中“装饰风”占了主导,但在具体的笔画中还是“写”的味道十足,这两个因素是前代人的共性。
董希文是本土艺术家中才华横溢又文质彬彬的人,他是天才。从这张画中,可看到他后来写生作品中的明快之感,画的感觉也如他的《莫高窟全景图》一样,就像刚刚完成,总有一种“年轻”之感。
段文杰先生的文字、临摹、个人创作其实是一个完整体的代表,他是一个富有情趣、思维清晰的人,这在他的文章、画中均能感受到,他其实是最能代表将一生倾注在敦煌而有所收获的人,这与时代有关,也无关,似乎还是与他个人有关。他在临254窟《尸毗王本生故事》这类极为“洋气”的壁画时,仍画得“土味”十足,这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本能。他曾和高山对临了263的《降魔变》,随后又自己复原了这幅画,和董希文复原的那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所有的敦煌壁画临摹品中,段文杰先生临的味道是最为地道的。他的画及文字不需要十足的书卷气,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文人,临的内容也覆盖了整个敦煌壁画。
常书鸿先生的217窟的《法华经变化城喻品》,原作是在研究院的展厅看到的,画面文人气息十分浓厚,对残破墙壁的处理仅以色块平涂,并未做精致的复原描绘,用笔上“写”的味道依然十足,干净利索,那代人无论留洋与否都显得有文人气质。
高尔泰先生的临摹品中最为精彩的是残破墙壁的裂缝和裂缝的描绘,这部分可用超写实主义来形容,精致、逼真的甚至对着印刷品就想去摸它。陈列中心复制的217窟的东壁是高尔泰临摹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马强指着下端的一小块儿墙皮说:“这块墙皮好像退进去了,旁边的画出来了,而且还没有笔触,很妙。”
武艺,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卢沉教授,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参加过多次国家级展览,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