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记者平丽艳)相隔近半个世纪,陇剧重返上海杀了个“回马枪”,国家精品剧目陇剧《官鹅情歌》为上海国际艺术节连续带来的两场演出大受热捧,昔日的轰动场面再度重现。据悉,此次《官鹅情歌》将和来自国内外的45台精品角逐“上海优秀剧目奖”,分别在剧中扮演官珠、鹅嫚的我省“梅花奖”演员边肖、雷通霞,以及铁布的扮演者邵斌德还将冲击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10月12日,上海市文联主办的陇剧《官鹅情歌》专家座谈会在沪召开,与会的上海戏剧界专家一致认为,《官鹅情歌》从剧本到演员的表演、演唱都有很高的水准,给上海国际艺术节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本土剧目、本土编剧、本土演员、本土音乐,陇剧《官鹅情歌》完全“本土化”的阵容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上海文学艺术院副院长邹平教授说,《官鹅情歌》在创作上完全依靠自己团体的力量,是一部“全本土”的优秀戏剧,这台剧目应该是我国戏曲艺术良性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方向。现在有很多剧目过度地依靠外来艺术创作力量,造成的后果是,不仅在创新的旗帜下不知不觉地削弱甚至失去本剧种的艺术特色,而且会使本土艺术创作人员失去艺术锻炼、艺术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利于本土艺术人才的发展。
原上海沪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余雍和说,当年第一次看《枫洛池》的时候自己才20岁,48年后陇剧二度来上海演出,这对于剧种的推动和普及有很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作为活化石保留,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才更有生命力,也就是说“活态保护”,有些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
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戴平教授说,“我曾经看过一次陇剧,但是没留下什么印象,但这一次却印象很深,所有演员尤其是两位主演唱功很好、表演精湛,唱腔兼容了西北的粗犷和塞上江南的柔美,非常棒!” 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陈达明对《官鹅情歌》的定位是“一个富有才情、激情的创作团体带来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