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拟规定“突发事件可征用个人财产”引发公众担忧——
“应急征用”可能导致“乱强拆”

  国庆长假刚结束,来自四川的一则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突发事件拟依法征用个人财产,在情况紧迫时可“强制征用”。征用个人财产是否违法?会不会以“突发事件”为名侵占个人财产?征用后能否确保公平合理的补偿?地方规章缘何引发全国性“过敏”?

  四川拟出台规定 可应急征用个人财产

  四川省法制办于9月底在网上全文公布了《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送审稿草案)》,计划用半个月时间向社会各界征求修改意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草案》的第47条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47条规定写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应对突发事件,必要时可依法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征用时应当向被征用的单位或者个人出具应急处置征用手续并登记造册。被征用的单位或者个人拒不接受应急征用的,征用执行人员在情况紧迫并且没有其他替代方式时可以强制征用。”据了解,《草案》是四川省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而计划出台的实施细则,这部法律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

  引发网络大讨论 公众担心“公权滥用”

  “看到这则消息,我心里揪了一下。”成都市民张军说,“在发生汶川地震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我同意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征用我的个人财产。但我现在更担心的是,这一规定被某些人所利用,成为侵害个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记者发现,和张军一样,有着同样担忧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此规定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强制拆迁披上“突发事件”这件“华丽”的外衣;二是由于“必要时”未明确界定,可能会出现某些人借机敛财的情况;三是虽然《草案》也规定个人财产征用后会返还或合理补偿,但最终谁来保障?一些网民还质疑,《草案》违反了宪法、物权法等法律。

  市民的担忧,在网络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支持突发事件可依法征用个人财产”的大讨论。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对“应急征用”表示反对。据统计,截至10月11日20时,仅在腾讯网,就有6万多人参与投票,其中赞成征用和反对征用的比例为8:92。

  官方回应 社会关注三大焦点

  针对市民的担忧和质疑,四川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邹忠民12日接受记者专访,回应了社会关注的三大焦点。

  焦点一:《草案》是否违反宪法、物权法等法律?

  邹忠民认为,“突发事件可依法征用个人财产”这一规定是有相关法律依据的。我国宪法、物权法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都有相关说明和规定。他说:“与其他法律不同,《草案》中多了‘强制’两字,引起了社会质疑。从法律层面解释,‘征用’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强制的意义。”

  焦点二:《草案》如何避免沦为“滥用公权”的手段?

  邹忠民说,首先,突发事件的界定是明确的,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其次,“征用个人财产主要还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用于救命之急。”邹忠民表示,《草案》明确了追责,其中就包括“未按程序进行应急征用的”的“乱作为”行为。

  焦点三:《草案》出台是否会召开听证会?

  邹忠民说:“按照原定计划,这个月底将召开听证会,之后还会请相关专家进一步开展论证。”

  “《草案》还只是规章,并非地方性法规,将根据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完善。”

  质疑声浪 折射百姓信任危机

  “突发事件可征用私人财产”并非新鲜事,国内外法律法规皆有涉及,但缘何此次四川的地方规章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呢?专家认为,这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滥用公权”的不良作风,从而引发百姓信任危机。质疑风暴提醒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打击“公权越位”行为。

  “私人财产征用触及社会敏感的神经,就是在发展经济名义下,对土地和房屋强制征用和拆迁。现实中一再发生的悲剧性案例让人们意识到,‘公共利益’和‘突发事件’的法定内涵,很容易就被地方政府所突破,法律所做的一般性规定往往容易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最大化利益和侵害公民权利的依据。”一名网络观察人士的一席话,道出了社会担忧的“玄机”。

  在此次质疑声浪中,许多人将“征用”与强制拆迁相联系。四川大学教授周伟认为,近年来,强制拆迁已成为我国行政“乱作为”的一个重灾区。部分地方政府因暴力拆迁导致公信力下降,引起社会信任危机。

  “强制征用是为了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但如果以征用的名义强拆房屋,那不仅无法妥善处置,还将进一步激化矛盾,这与征用的目的是相矛盾的。这种行为也肯定要受到行政追责,情节严重的甚至还要追究刑事责任。”邹忠民说。

  据新华社成都10月13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广告专版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今日要闻
   第A05版:专 版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专 版
   第A08版:时政快递
   第A09版:时政快递
   第A10版:专 版
   第A11版:市政追踪
   第A12版:事 件
   第A13版:第一现场
   第A14版:专 版
   第A15版:时政快递
   第A16版:新闻追踪
   第A17版:警 事
   第A18版:法 案
   第A19版:省内扫描
   第A20版:国家大事
   第A21版:新闻中心
   第A22版:社会观察
   第A23版:社会记录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A25版:营救智利被困矿工
   第A26版:营救智利被困矿工
   第A27版:营救智利被困矿工
   第A28版:天下时讯
   第A29版:晨 曲
   第A30版:情感·讲述
   第A31版:饕餮美食
   第A32版:股市风云
   第B01版:文体世界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娱乐锋线
   第B04版:体坛快报
   第B05版:风尚周刊
   第B06版:楼市传真
   第B07版:楼市传真
   第B08版:家居风尚
   第C01版:今晨信息
   第C02版:生活资讯
   第C03版:生活资讯
   第C04版:人才资讯
   第C05版:生活资讯
   第C06版:生活资讯
   第C07版:生活资讯
   第C08版:市民之家
   第D01版:家有喜事
   第D02版:诞生喜报
   第D03版:庆生喜报
   第D04版:纪念寿辰喜报
“应急征用”可能导致“乱强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