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王川:新产业就恋这方热土
  新型工业试验场将在这片热土上崛起。 本报记者 房毅 摄

  9月29日下午,515.6亿元的大订单将备受关注的秦王川新区与数十个大企业连在了一起,从那时起,已经拥有30余个投资项目的秦王川正式打开了自己的“产业蓝图”;

  但在“蓝图”背后,是投资者对于投资环境的担忧,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是兰州新产业能否实现新跨越的关键。

  “为了能让这头‘大象’落地,只要不违反原则,基本上什么条件都答应。”

  上午8点不到,秦王川中川镇红玉村那条便道上就人来人往,虽然远离城区,可这个早晨它留给人的印象却不像农民拿着农具走向田埂的场景,而其中许多人开始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走进了离村子不远的生产车间。

  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的韩艳红,是红玉村土生土长的姑娘。在她22岁那年,一张“招聘启事” 改变了她的生活。经过初步考核,她和村里200多名农民一样,成了首个落户秦王川企业的聘用工人。而这个企业,正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生产商——吉利。

  两年前,看中了这块宝地的吉利,开创性地将生产线落户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原的秦王川。厂址便选在了韩艳红他们居住的红玉村。

  当时参与吉利落户的中川镇一名负责人清楚地记得:“为了能让这头‘大象’落地,只要不违反原则,基本上什么条件都答应。”让他至今引以为豪的是,为了给“吉利”批下2000亩用地,他们只用了6天时间,随后的拆迁也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以至于当时有人说这是永登有招商史以来,最成功的案例。

  而对于韩艳红来说,这个领导眼中的“大象”能在他们村子落地,最大的实惠就是每月有近千元的稳定收入。在她看来,祖辈们眼里“千山百里无飞鸟,村若晨星树更少”的秦王川,如今真有文章可做了。

  而此时的“吉利”,则是以丝毫不逊于其后兼并“沃尔沃”的“蛇吞象”气势,在秦王川率先崛起,拥有了第一桶“产业黄金”。也让更多的人对于此后“秦王川新区”或“再造兰州” 这个概念的认知日趋成熟。

  也许看到红玉村真正变成了“红玉”,同样是秦王川一个叫“胜利”的小村庄,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竟大胆地提出了“千万经济”的奋战目标。

  说是“奋战”,是因为在村党支部书记顾发河看来:“能借助国家开发秦王川的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屹立起恒久的产业项目,便称得上一场战斗。”于是,在全村合力主张下,胜利村在2009年解决了项目开发最难解决的“征地问题”,很顺利地将国家石油储备库项目落在了他们村。而让顾发河意外的是,这个项目岂止是“千万经济”,直接投资就达到了38亿元。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许多人不仅拿到了征地款,还有近200人解决了就业,以后,这里要是再演变成‘石油城’,那我们还能搞服务业,好处可多着哩!”

  “这里一定会成为政策的洼地、投资的热土和实现几代人梦想的地方。”

  短短一年间,这两三个“先富起来”的村子让秦王川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心动起来;而在70公里外的兰州城,自从今年8月“开发秦王川,建设新城区”的口号被正式叫响后,这片土地便再次沸腾。此时,兰州300多万人的目光聚集于此,曾经看到一两处企业落地心中还难免有些质疑的人也渐渐打消了疑惑,“平整荒地,招商铺路”,成了众人的共识。

  如今,沿着机场高速这条“省门第一道”放眼望去,由这条路拉开的新格局日渐清晰。几幢蓝色顶棚的厂房已经在行道树间若隐若现,时有大型车辆迎风驶过,田间地头不时看到勘探和考察人员的身影。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今年以来,县上已先后投入800多万,在秦王川灌区建设生态林2.5万亩,使灌区林网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在永登县委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沿着入区道路,还有3500多株乔木和5万多株灌木也将以“迎客松”的姿态向宾客铺开。

  “为解决引大工程季节性供水问题,投资800多万的石门沟水库等水利设施开始建设,相继铺设了6.8公里上水管网。还计划再投资2000多万元、设计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场“持久战”面前,他们最先做的是“筑巢引凤”。

  可喜的成绩也随之而来。今年5月,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大规模启动。一期总投资1.3亿元的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正式奠基,和“兰州吉利”连接在一起,仅这两个项目便能使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进入9月以后,当位于秦王川中部的石油储备基地正在车轮滚滚的建设热潮中时,9月29日下午,在兰州城内一家面积并不算大的会议室里,云集了数十位来自全国的商界精英。作为秦王川新区管委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场项目签约洽谈会,最终成功签订了9个大项目,总投资515.6亿元。

  在签约现场,喜上眉梢的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心里知道,这个数字是2009年兰州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的两倍之多,对于他担任管委会主任的秦王川新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用他的话说:“这里一定会成为政策的洼地、投资的热土,和实现几代人梦想的地方。”

  自那以后,秦王川有了投资2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了投资80亿元的生态修复项目,有了投资45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更有了诸如金融小镇及世界城、浙商小商品加工城、空港园林服务中心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这将使秦王川新区已引进的项目总数超过30个,第一轮产业规模初步成型。

  “秦王川新区不仅要建成工业新区,更应该是兰州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场。”

  “这时,就需要对项目统筹考量。”在新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工作的一名张姓主任告诉记者,这场签约之后,对于今后的产业布局,市政府的思路更加清晰,一方面将加大“出城入区”工作,促成城区一些工业园区向新区转移,另一方面围绕高科技产业链做文章。

  他还向记者展开了初步成稿的“产业蓝图”。在“琵琶”形状的新区地块上,近八百平方公里土地被汽车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石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分隔开来。由北向南,最北边被设计成“一般农业区”,随后是依托于中川机场的“空港物流园区”和“临空产业园区”。在它们下面,就进入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新区纵向最主要的一条路“中川大道”为中轴,十几个园区如双翼般向两边展开,显得整齐有序。

  “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我们产业布局的重头戏,这里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空间优势,将能实现兰州传统制造业的升级。”顺着一名工程师的指引,记者接着往下看,便是此前兰州一直缺少的“新兴产业园区”。有意思的是,这个园区被道路分割成四小块,就有三块被命名为“浙商园”、“闽台园”和“粤港园”。据介绍,这些以发达地区命名的园区,正是兰州这个西部城市在招商引资中的“有心之笔”。

  紧随这个园区之后,是几大园区中面积最大的“循环产业园”,而整个新区最南部,则是最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园区”。这名工程师介绍说:“为了加大新区项目建设,兰州市政府更是通过了老城区‘禁建限建’的命令,指出在老城区,原则上再不批准一处新的工业项目,让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新区。”

  对于这样的布局,甘肃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我省三产化知名学者贺有利认为:“秦王川新区不仅要建成工业新区,更应该是兰州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场。秦王川适合发展各类工业,但并非无序开发,应该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区。未来对于秦王川的需要,也不是普通的工业新区,而是现代化的工业新区。”

  “这一个字词间小小的变化,兰州却艰难地走了几十年。”甘肃省工业研究所的郝建林副研究员告诉记者,自建国初期,兰州形成基本的工业格局,实现了“一五”到“二五”的跨越发展后,随后的产业经济却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当许多沿海城市依托新区、特区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兰州却走在了他们的后面,相对于西安、重庆这些西部城市的差距很也大。”在郝建林看来,这其中有人力不能改变的因素,但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直困扰兰州招商引资的最大难题。

  “现在绝不是再走老城发展老路子的时候了,秦王川也决不能成为第二个雁滩。”

  而兰州市政府此次要解决这个“难题”,却又要从那天的签约仪式上说起。

  签约当日,决定出资200亿元投资设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是有着国内“中国第一狂人”称号的“中国BT模式创始人”严介和。在商场上经历了半辈子的打打杀杀,将消沉中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扶持到顶峰,又在跻身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名后投身研究“管理境界”的他,在事业的巅峰期,将目光放在了兰州,放在了秦王川,他认为:“这是与‘狼’共舞,合作共赢。”

  那天,他和有着教授、博导背景的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同台对话。

  在讨论间隙,已入驻秦王川的一名企业代表的一席话,让本来谈笑风生的会场沉静下来。这名企业代表站起来直接向袁占亭发问:“我们来秦王川已一年有余,但配套的建设还是没有跟进,周围的产业环境也没有明显形成,不知道政府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建设步伐,究竟何时能让我们看到效果,而不再担心呢?”

  他的话也引起了严介和的认同:“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投资风险很大,如果政府这边出现什么问题,就有可能血本无归,政府却不会为我们埋单。”

  同样也有其他企业代表的疑问,袁占亭当众说:“一万个放心。”

  郝建林则认为:“当前,新区建设中最主要的还是要突破传统单一的产业格局,形成具有持久活力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让新区建设这场战斗打好打赢。而提供这个平台的,依然是中间起‘桥梁’作用的政府。现在绝不是再走老城发展老路子的时候了,秦王川也决不能成为第二个雁滩。在这场‘战斗’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是政府必须直面的紧要话题。”

  许多企业家还记得,在一个月前的一天,当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前往位于秦王川的芦井水村视察时,发现了一块大约15平方公里大小的湿地,与其面对的,是刚投产不久的兰州吉利公司的大门。袁占亭看了看湿地,饶有情趣地告诉随行人员:“一个企业面前有水,那就是有财。”这句话,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认同,但在更多投资者眼里,需要的又何止是门前的“水”,或许是“海纳百川”,或许是“沟通交流”,又或许是“因势利导”……秦王川的新产业能否带来新跨越,便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王家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0931-96555  传真:0931-8159628(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  Email:lzcbreader@163.com
   第A01版:封 面
   第A02版:国家大事
   第A03版:今日要闻
   第A04版:今日要闻
   第A05版:政情解读
   第A06版:今日特稿
   第A07版:市政追踪
   第A08版:城市快报
   第A09版:文教前沿
   第A10版:科教前沿
   第A11版:第一现场
   第A12版:事 件
   第A13版:街区新闻
   第A14版:警 事
   第A15版:专 版
   第A16版:法 案
   第A17版:省内扫描
   第A18版:市民之家
   第A19版:国家大事
   第A20版:国家大事
   第A21版:社会记录
   第A22版:2010胡润百富榜发布
   第A23版:2010胡润百富榜发布
   第A24版:广告专版
   第A25版:天下时讯
   第A26版:时事新闻
   第A27版:体坛快报
   第A28版:股市风云
   第A29版:股市风云
   第A30版:兰州故事
   第A31版:情感·职场
   第A32版:福利彩票
   第B01版:文娱世界
   第B02版:娱乐星闻
   第B03版:娱乐锋线
   第B04版:广告专版
   第C01版:汽车周刊
   第C02版:车型报价
   第C03版:新车谍报
   第C04版:购车指南
   第C05版:车市快报
   第C06版:车市快报
   第C07版:车市快报
   第C08版:车市专题
   第C10版:车市快报
   第C11版:车市快报
   第C12版:车市快报
   第C13版:车市快报
   第C14版:生活资讯
   第C15版:车市快报
   第C16版:车市快报
   第D01版:今晨信息
   第D02版:生活资讯
   第D03版:生活资讯
   第D04版:人才资讯
   第D05版:人才资讯
   第D06版:生活资讯
   第D07版:生活资讯
   第D08版:综合资讯
秦王川:新产业就恋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