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在经历了为时3个月的6场初赛和3场半决赛后,《中国达人秀》总决赛终于如期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行。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战,“断臂钢琴家”刘伟获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冠军,“小周立波”张冯喜获得亚军。在真人秀节目每况愈下的今日,《中国达人秀》却逆势上扬并引起了多方关注……
高收视:娱乐糖衣包着一颗梦想
历时3个月,《中国达人秀》(第一季)10日晚在上海体育场落幕。没有明确标准的选秀节目,却连续9次夺得上海地区收视冠军;在舞台上看似笨拙的表演,却让评委感动得称其为“生活的礼物”;没有粉丝团的簇拥,却赢得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背景人们的关注。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为荧屏真人秀揭幕算起,首届《中国达人秀》在中国选秀节目“七年之痒”的关口,覆盖了超女快男偶像选秀的记忆,让草根的小幸福成为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
为尖叫的选秀加上平凡的温暖
“对不起,虽然我很感动,但是我们被告知达人秀是有才艺选秀标准的。”在达人的舞台前,高晓松、伊能静、周立波3位评委从海选初赛到复赛,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但是,每次令人动容的却不是才艺,而是平民和他们的故事——草根的幸福和努力,成为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
“丢人的叫选秀,不丢人的叫选美”,电视剧《手机》中的这句对白,很能说明观众对“秀”的心态——从热捧到“打酱油”,再到听着生厌。如今,达人秀用草根的小幸福和大坚强,为真人秀重新定义。
“所有人都没有抱怨生活不公,而是想着怎样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论达人秀模式和以往的选秀不同,没有刻意包装偶像,让他们拥有“80后”“90后”的“粉团”,而是说故事给所有观众听。电视选秀因此找回了“沉默的观众”。正是全年龄段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才让曾经只有尖叫的电视选秀,有了一份平凡的温暖,多了一份生活的厚重。
做自己的偶像,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礼物
“正是因为‘达人’没有‘死标准’,才抓住了选秀的核心理念——小人物大梦想,平凡人创造奇迹。”中国达人秀总导演金磊说,之前一直误认为选秀要有一个标准,要么比唱歌,要么比跳舞,后来发现其实不一定要去比什么。于是,有了越老越时尚的“时尚七太”和“老皮匠”组合;有了只为了自己活着、连手机都不用的摇滚歌手周劲松;还有说着“娱乐圈太累,我要退赛”的“小周立波”张冯喜。
“达人秀模式发展到最后,会变成一种大‘秀’。不是艺人公司的专业选拔赛,而是做成一个全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走上真正的舞台,不为出名就为了梦想或者表达。”高晓松做评委发言时的口头禅是“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他的点评越发感性——“做自己的偶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礼物。”
虽然人人都知道电视娱乐有策划,起承转合让人感动都有一套电视语言技巧,不过我还是感动了,因为那里有生活、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娱乐糖纸中,包着一颗梦想的糖。
据《文汇报》
有缺憾:达人不“达”
在一个被期待看到更多能人绝技的达人秀舞台上,歌舞表演依旧成为主流不免叫人遗憾,这让《达人秀》区别于国内其他选秀节目的辨识度打了折扣。
才艺不够过硬
根据“达人”一词的标准定义,它应该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达人秀》作为在电视台播出的娱乐节目,选的更应该是能够娱乐大众的舞台才艺。这档节目开办之初就号称“零门槛”,乍听之下振奋人心,超男快女还有性别和歌唱门槛,达人秀则不论男女老幼才艺种类,只要觉得自己有才就可以上,但门槛降低的实际后果是草根源源不断,达人寥寥可数。
煽情太多模糊焦点
《达人秀》是不是娱乐版的《感动X国》(X的可选项有英、美、中),这道是非题在英、美两国应该不成立,但在擅长煽情的中国电视台这里,却坚定地给了个“YES”。卖鸭脖子的丈夫为了让妻子上台唱歌甘愿扮杀猪,千万富翁年届六十不放弃芭蕾理想,断臂男孩用脚弹钢琴,每个选手在上台之前都有一段VCR,极力渲染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强不息的精神。台下的三位评委必然从不屑到感动,负责“柔情”的女评委伊能静甚至还会眼里闪着泪花。不得不说,这一套模式像极了《感动中国》,面对选手,评委最经常说的话是“心太软”,就算才艺一般,只要故事感人,照样可以晋级。
才艺偏于单调歌舞占主流
《中国达人秀》的一大特色是才艺并不仅限于歌唱,这让它作为新型节目能够在中国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选手表演的可以是唱歌,可以是跳舞、杂技、魔术,也可以是乐器演奏等。可惜的是《达人秀》开了个好头,却并没有将这个兼容并包的优势发扬光大。能走到决赛的大都是歌舞类节目(8强中占了6个),这让达人秀舞台显得有几分单调,劲歌热舞之外,再无亮点 。
(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