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新京报》报道,记者9日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了解到,居民阶梯电价调整方案中所涉及的电价水平皆为全国平均水平,各省市还要按照此方案讨论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电网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区,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最快可能要到明年初。
根据工作流程,本方案公布后10天为公开征求意见稿时间,征求意见稿工作最快可能月底完成,最终确定全国是采取第一个方案还是第二个方案。11月在公开意见稿基础上汇总,最快于月底刊发正式公告。最后,各省市将在此公告基础上再确定各自的三档电价水平,并召开价格听证会最后确定。
“由于价格听证会准备期至少要1个月,因此地方具体实施标准出台最快要明年初。”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北京地区的用电水平要高于全国水平。例如目前的第一个方案,全国平均水平第一档电价为110度,而北京地区第一档电价月均用电水平可能为140度,而贵州地区可能就只有80度。国家电网上述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各个省市都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标准,但是可能各地区之间还是有些衔接,比如相近省份的,如云南、贵州相邻省份可能电价水平就会很接近。
■网友质疑
第一档过低 成变相涨价
早在去年底,国家上调非民用电价时,记者就曾调查发现,南京居民每月用电大多都在150度以上。
网友“矢车”表示,只有这两个方案可选,这样的选择有意义吗?第一档我们不能选200度为基准吗?
无锡律师朱峰则提出,这两套方案都没有考虑家庭人数对用电基准的影响。如果一家三代人一起生活,那电费总量肯定大,算起来岂不是很吃亏?这是不是在鼓励分家?现在的方案潜台词就是涨,没有征求能不能涨。
据《现代快报》
收入差距大 为何还涨价
对于这一阶梯电价方案,有些网友表示了不解,认为方案没有反映当前居民生活水平——国内外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大,但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却一直在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政府已考虑到保证绝大多数居民用电价格平稳,所以最后才确定了用覆盖率的标准来确定方案。尽管目前中国居民收入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全球的资源都是市场化的,必须要建立机制,对能源产品进行市场化。
据《新京报》
■生活贴士
用电大户 第二方案更划算
若以一个家庭一个月用电300度来计算,启动第一个方案后,居民一个月增加支出23元;启动第二个方案后,一个月增加支出13.9元。由此来看,第二套方案将比第一套方案更省钱。
『方案1』
0-110度——电价水平以内电价不动;110度-210度区间——共100度,每度提高5分钱,居民多支出5元;超出210度区间——超出90度,每度涨0.2元,多支出18元。
『方案2』
0-140度——每度涨1分钱,多支出1.4元;140度-270度区间——共130度,每度提高5分钱,居民多支出6.5元;超出270度区间——超出30度,每度涨0.2元,多支出6元。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