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昌讯 (特派记者 阎世德 董开炜)9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嫦娥二号发射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为用于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加注常规燃料。至此,嫦娥二号发射各大系统准备就绪,发射场进入发射程序,嫦娥二号蓄势待发。另据了解,按计划,中央电视台将于10月1日下午对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进行直播。
当日下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连数日时阴时雨的天气状况有所改观,乌云逐渐散开,白云蓝天相间,久违了的太阳探出了脑袋,发射场高97米、严密包裹着嫦娥二号和长三丙火箭的活动塔与高87米的2号发射塔肩并肩巍然矗立,显得更加伟岸。眼前的这一切,让所有担心“嫦娥”因天气原因能否按预定时间升空的人们无不欣慰。
记者与发射场技术人员通电话时了解到,西昌卫星发射场当日已经是完全封闭的状态,2号发射塔下有一辆消防车待命,附近还增设了哨卡。上午9时,工作人员开始为长三丙火箭加注常规燃料, 火箭燃料分为常规推进剂和低温推进剂两种。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发总体室主任符菊梅介绍,当日进行的是为火箭一、二级和助推器加注常规推进剂,并已顺利完成。由于火箭第三级使用的是质量更轻、能量更高的低温推进剂,这部分燃料的加注要到发射前8个小时才开始。按照发射指挥部的工作计划,10月1日上午10时许,活动塔“脚下”的64只滑轮将托着活动塔缓缓平移,约40分钟后将活动塔移动到150米开外。约在上午11时30分,工作人员将会给长三丙火箭加注低温燃料。
据探月工程一位技术人员介绍,火箭燃料的加注风险很大,无论是常温燃料的加注还是低温燃料的加注,必须确保一次成功。燃料的加注意味着发射场的工作进入到一个不可逆的阶段,也就是说必须要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发射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向媒体谈及天气对卫星发射的影响时说,下小雨没有关系,关键是怕雷电。
■ 新闻链接
数字解析嫦娥二号
新华社四川西昌9月30日电 有关嫦娥二号探月任务的部分重要数字如下:
●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
●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比嫦娥一号12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
●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大约9亿元。
西昌两支医疗队已进驻现场待命
本报西昌讯(特派记者 阎世德 董开炜)作为发射场唯一负责医疗应急的医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五一九医院从西昌市派出的两支医疗队伍已经进驻现场待命。其中,应急救护组8名队员9月28日进驻。
9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五一九医院副院长武丞接受本报特派记者独家采访时介绍,5天前,医院派出的一支由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保健组已经进驻发射场,专门负责现场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保健和身体检查,负责所有工作人员的疾病应急工作。每次发射卫星前的加注燃料阶段,医院又会派出医疗救护组,预防和处置可能会发生的因燃料泄漏而造成的现场人员中毒现象。因此,9月28日,医疗救护组8名医护人员全部进驻现场,医院院长跟随进驻,现场督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