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燃料的剧毒易燃易爆性,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为火箭和卫星加注燃料的工作人员被称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夏铁巨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9月30日,嫦娥二号蓄势待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的指控大厅里,身着一袭航天蓝工作服的夏铁巨坐在氧氮加注指挥平台,神情若定的自信表情给大厅里紧张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轻松。
随着夏铁巨准确的口令,屏幕上不时闪动着来自加注一线的数据参数和曲线图形。标准的口令、犀利的眼神、专注的神态,博得周围工作人员的啧啧称赞。
虽说夏铁巨刚刚工作两年,但他已经执行过6次试验任务,其中5次担任氧氮系统加注指挥。
2007年7月,夏铁巨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毕业后奔赴西部,开始了他的“航天之旅”。刚分到素有“死亡三中队”之称的火箭燃料加注单位,夏铁巨就被冰冷的设备给镇住了:近百根的加注管道,数十个加注阀门,十多套加注设备,还有林林总总的警示牌。面对这些“不友好”的设备,夏铁巨暗下决心,一定要“征服”它们。
此后,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学规程、读预案,到岗位上摸设备、拧阀门。不厌其烦地跑工号,一遍又一遍地开关设备,模拟操作流程。短短半年的时间,夏铁巨读透了岗位上的十多本专用教材,记下了六七本学习笔记。他手写的岗位学习“秘籍”还成为单位新同事上岗前的必读书目。跟踪3次发射任务后,夏铁巨就独立走上岗位,成为独当一面的加注指挥员。
氧氮加注是一个低温、易爆的风险岗位。这对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某型号发射任务中,加注岗位上氧泵因低温冷冻,发生泵轴损坏,氧泵上的一个垫片落入深达100多米的管道中。岗位上的其他人员一时慌了神,因为管道对洁净度有极高的要求,如果不把垫片从管道中找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刻,故障就是行动的命令,时间就是成功的保证。为了不影响火箭发射的系统进程,夏铁巨带领分队队员火线受命,开始了一场“海底捞针”式的攻坚战。
连续几日的作战,已经让整个团队疲惫不堪,为了鼓励队友继续奋战,他使出浑身解数,拆卸十多根管道后,终于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那个滑落的垫片,平时极不起眼的垫片此时那般亲切。夏铁巨和他的队友们激动地拥在一起,此后加注顺利,火箭如期发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夏铁巨的带领下,氧氮分队积极展开岗位练精兵,岗位交换、岗位轮换的训练方式蔚然成风,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悄然在单位形成……
本报特派记者 阎世德 董开炜 通讯员 占康